一步,两步……走三步就热得冒汗。绝对不是因为人胖,谁让夏天长着一张热浪滔滔的大嘴,随时准备把人吞进去烤了吃呢。风在吼,浪在嚣,用手扇风不顶用,赶紧找到一把扇子最重要!
找啊找,找到一把长柄扇,它虽高冷却不来风负一楼:奴隶圈
几个奴仆样的人,正各自抱着长柄扇围在一起侃大山。小编前脚刚踏进去,他们后脚就跑了,说接到通知,自家的贵族主子要出行,他们得手执长柄扇为其遮阳纳凉,不得让主人的威严有丝毫损伤。
某奴隶气喘吁吁地解说着:主人这么高贵,必须用扇子挡住脸,岂可被凡夫俗子轻易瞧见。主人说,扇子的来源讲不清。书上说舜发明了“五明扇”,没有实物谁信呢。我在路上捡到一片树叶或鸟儿落下的毛,都可以拿来当扇子用,吹嘘自己是个发明家;主人还说殷周时期就出现了用野鸡尾羽做的雉尾扇。喏,就是我手中这长柄扇,你以为是用来扇风的吗,其实主要是礼仪用——服务于主子们,为出行的他们遮尘避日。早期的扇都这样,是仪仗扇,扇风功能不太明显。女主子用孔雀毛制成的五彩缤纷的“凤珰”,瞧着挺美,我私心觉得也不实用。不唠了,迟到了很恐怖。
带着一身“女人味”,终于遇到了羽扇和折扇一层:男人展
周昭王瘫在椅子上:左边一点,右边一点——好舒服。
周昭王那会儿,夏天热了就“聚丹鹊毛羽为扇”,把涂修国献的青凤、丹鹊取翅制成“游飘”“条翮”“亏光”“仄影”四把羽扇,让侍女们摇啊摇,他凉快了,她们却很累。
宋玉:真是气死我了。还好我把他们说得哑口无言。
就刚才,手持白鹤羽扇的宋玉被诸侯们给嘲笑了。他们觉得“呀,你们楚国竟然用羽扇,好粗鄙。”宋玉脾气一上来,当即和他们辩论起来,直接把众人说傻了,说折服了,都带了把扇子回国去。
顾荣:敌军,吃我一扇!
顾荣是谁,你不需要知道,但他的事迹你一定要听一下。说的是他攻打陈敏时,“麾以羽扇,其众溃散”,八字尽显威风,强不强!
诸葛亮拉住周瑜开始解说了:说到羽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充满智慧的我。惭愧,惭愧。(瞥了眼傲娇不说话的周公瑾,嘴角上扬)长柄扇给帝后们装仪式感去了,真正用来扇风送凉的短柄扇,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也出现了,一般是竹制和羽制的。那种用细竹篾制成的一人用的短柄扇,叫便面,用它不仅可以扇风纳凉,还可以遮面窥人哦。像我这样直勾勾地看着周瑜,不礼貌对不对,要用扇子遮着看,方便你我他。难怪从帝王到奴仆,都还蛮喜欢用它的。羽扇前期用鸟的翅膀制成,方便实用,摇起来还很绅士。儒将们喜欢用,妥妥的气质满分。老百姓则没那么多讲究,竹扇、葵扇、蒲扇都用。对了,羽扇还可以指挥军队,毕竟“樯橹灰飞烟灭”嘛。(望周瑜.jpg)
朱棣:我爱夏天,我爱折扇,我爱有折扇的夏天。
关于折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总不能统一。有说北宋时有个日本和尚,感恩皇帝赐给他经书,让自己的弟子献了一些宝来,其中就有折扇。(朱棣:什么时候让我出场!)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贡了大量折扇,朱棣看了好喜欢啊,马上就让工匠仿制。一开始工匠技术不到位,还专门派出国学习了再回来。老百姓一看皇帝这么发疯似的喜欢,可不大家都跟着用了。
朱棣勉强抽出了几分钟时间做解说:打开折扇,多潇洒。它开合折叠方便,不想装酷时藏在袖子里就好。说是宋元就开始用,不过貌似不怎么流行啊。果然还是要有朕的推动,才能让全民一呼百应。有人说折扇出自日本,自朝鲜传入我国,也有说源自朝鲜,具体的朕不太记得了,只觉得好用!还有人说折扇是中国发明的,依据是《南齐书》上说司徒褚渊带着腰扇入朝。胡三省觉得佩在腰上的扇子自然是折叠扇。对这个说法,朕没看到实物,也不好说对不对。反正对折扇差点取代团扇成了老大,朕是确定的。
再往上爬,看到美人手拿团扇不扇风,半遮面二层:女人展
众女人:刚刚乱入的编辑(晴子),好像霍建华,不,是黄子韬!
天天被“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毒害的女人们,怎么敢随意抬头看人呢?抛头露面都不敢,来了人就用扇子遮脸偷看。这更考验来客的心跳好吗!难怪还有“瞧郎扇”这一物件,听名字就是一段风月。
新娘子:呀,我没有盖头,幸好我有扇子。
新娘用扇子蒙面这一说很早就有。南北朝就形成了出嫁要用扇子遮面,婚礼上才能露真容的习俗,美其名曰“却扇”。到了唐朝依然很流行,婚礼主角行完合晋之礼后,就要开始却扇之礼啦。男东坐,女西坐,新娘用扇子遮住自己的小脸蛋,新郎施展才华咏个三五首却扇诗,这却扇仪才算完成了。
良家妇女看着妓女:她们竟然在用折扇!可恶,我们也要用!
一开始,明初使用折扇的大多是妓女,保守派女子们看了,肯定不屑啊。后来皇帝也爱,到处倡导折扇好,她们瞬间丢掉了心理包袱,快快乐乐地用上折扇啦。
班婕妤:长信宫好冷啊,皇上你怎么还不来呢。
失宠后的她,一个人在长信宫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比入了秋被弃之不用的团扇还要可怜。
有个美人来解说:名士爱羽扇,美人我爱纨扇。扑个蝶,半遮下面,摇一摇,都可以。我从来都不羡慕赵飞燕收到什么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之类的。羽扇品种再多,也奈何不了团扇要当霸王,刷高自己的存在感。汉、唐、宋,团扇一直很流行。汉代丝织业发达,可以用绢、纨、素、绫各种面料来做扇子。你看我手中这柄丝绸做的,叫它纨扇可以,叫它团扇、合欢扇也行。扇柄在中轴,左右还对称,和以前那种老式的门扇式扇面完全不一样,用起来方便,看起来还美。虽然今天我们习以为常,但在汉代可是划时代的创举。难怪它可以把其他扇型挤下去,成了中国传统扇型。文人爱它,我也爱它。当然,除了圆形,它还可以是扁圆、方圆、长圆、葵花形、海棠形等等,关键是对称。不过,最多的还是长圆形啦。古人怎么夸团扇的呢?用“毫芒”来形容它竹篾丝的扇骨,用“蝉翼”比拟它的轻纱细绢面,美吧。
古代君臣朋友间,喜欢送扇子;女子喜欢借扇子抒抒情;会画画的爱好将一片素色的扇面画出千万般变化。从竹、羽、绸、纸,古人们变着法子改变扇子的容颜;如“凉友”“怀袖雅物”“快哉风”,他們给扇子取了无数个好听的别名。给扇子写一篇《持风使者传》的传记,将扇子从仪仗用,到消暑用,再到传情写意,这一扇清风,带给你的是什么呢?我国的四大名扇,你又是否知道?@飞魔幻杂志,和我们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