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雪菲 高管教练、心理咨询师
成瘾者心理解密
文/孙雪菲 高管教练、心理咨询师
任何一种顽固依赖的行为,都有着某种心理获益。
瘾,到底是什么?瘾就是一种顽固的依赖。人一旦发生了这种顽固的依赖,达不到渴求,就会浑身难受、坐卧不安;而一旦心愿得到了满足,那舒坦得就好比羽化成仙。
最早,“成瘾”特指物质滥用上瘾,比如药物、酒精。自1980年开始,病态的赌博行为被收录在DSM(《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行为成瘾自此在人间百花齐放。这其中包括心理治疗中常见的病理性赌博、网络依赖、冲动性购物、暴食、性成瘾、烟瘾等等。
成瘾的机制非常复杂,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在通过不同方法来研究它,仅凭目前对成瘾的了解,还只是管中窥豹。
人的大脑内有一个多巴胺奖赏系统。它像个核心司令部一样,通过掌管情感、动机、冲动和决策行为,来调控人的重要生理功能。这个系统非常原始,但自人类诞生以来到现在都没有进化改变。回想一下,你在饥饿时用餐的大快朵颐、在口渴时饮水的酣畅淋漓,这些美好和满足的感受就是多巴胺奖赏系统在起作用。这个奖赏系统促使你做一切有利于生存的事情,优先级最高的是食物、性、爱、友情等,这些被叫做“自然强化物”。对这些强化物的优先奖赏,使得人能够生存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多巴胺在进化上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做一切能有利自己基因延续的事情。“多巴胺”也常常被称为“快乐分子”,释放越多,人就越爽,就越想要得到。可以说,性刺激和性高潮就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的奖赏机制中的奥斯卡奖,这一行为斩获了最大单一剂量的多巴胺释放。多巴胺使人们感受到欲望和快感,使人类繁衍进化至今,它使人上瘾。
行为成瘾的广泛研究也揭示出了与物质成瘾基本相同的大脑变化。比如,当网上的刺激物被大脑感知后,比如色情网页,大脑会被深深刺激,误以为这是加强版本的自然奖赏。因为人的大脑并不能识别这是一个色情图片还是一个新的交配对象。对于哺乳动物的大脑来说,在网络上看到异性裸体照片和雄猩猩在森林里撞到雌猩猩的生理反应是一模一样的。新新人类在短短十分钟内能找到的色情图片比一个雄猩猩一生中能见到的雌性还要多。所以,多巴胺奖赏系统不仅会启动“越多越好”的奖励机制,而且面对着大脑进化史上从未处理过的如此超量的新异刺激,奖励系统还会启动应激反应,加快对这些色情图片的适应节奏。刺激-快感-适应-追求更多刺激,这样的回路建立之后,仿佛一条深深的车辙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错误的奖赏系统就此变成自动反应。因此,人一旦对色情网页浏览的冲动想法升起,“车辙”内的神经通路就会自动不停地刺激奖励系统,使人产生难以消除的渴望。
另外,基因和环境也会对成瘾有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因素,压力正是致人成瘾的重要原因。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越战期间,曾经有五分之一的美军在吸食海洛因,而当战争结束时美国街头却并没有多出很多的瘾君子。事实上,在战争期间使用过海洛因的美军,95%的人回到故乡后就立即停止了吸食。他们回到平静的故乡,有慵懒的清晨、可口的美食、浓情蜜意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儿子……泡在如此称心快意的环境里,哪里还有海洛因的位置?
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戒瘾失败,人们的应对方式大多是苛责,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呢?戒烟瘾,仅仅只是与香烟断掉连接吗?这个行为是否还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比如安全、被认可、激情……所谓堵不如疏,强行制止一个表面行为,相当于截断了一个水管的出水口,它必定还会再找一个更加畸形的口子去释放。当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郁结或压力,又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连接时,为了舒缓释放压力,这种“连接”就会转向其他事物,可能是香烟、毒品,也有可能是网络、赌博或过度的性。
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小调研: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瘾?很快接到了近百位朋友的回复。不出所料,排名第一的是和网络有关,包括微信、网购;第二和食品有关,比如甜品、咖啡。令我大为意外的是,排名第三的行为居然和学习有关,比如听各种微课、讲座、学外语。我开始思考——沉迷于学习到底算不算一种上瘾行为?
对某种行为是否可判定为成瘾,心理学上肯定是有标准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有三个:
首先,是否存在强迫性的行为。比如有一种高强度重复性的行为,且为了获得满足感,不断增加时间、金钱、精力的投入,难以停止。
其次,是否对该行为存在矛盾的心理。矛盾性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渴求和冲动,另一方面却又担忧焦虑,渴望控制或减少。
当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郁结或压力,又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连接时,为了舒缓释放压力,这种“连接”就会转向其他事物,可能是香烟、毒品,也有可能是网络、赌博或过度的性。
第三,是否存在逃避。大部分的成瘾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回避现实,或者是为了缓解其他负面情绪而寻找的一种替代行为。这种替代行为暂时有效,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就需要不断重复。
初入职场两年的小C半年前开始使用一个手机软件背单词,刚开始只是打发业余时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如今每天背单词到凌晨,还要坚持五点起来在一起背单词的社群里打卡。小C从小到大是学霸,直到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碰到各种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当无意间在背单词的社群里寻回熟悉的存在感和赞誉,他便爱上了这座他给自己垒的城堡,回避外面的浩瀚人生。
很多人肯定会感慨这是个例,那么,有无可能让另外一些人拿出网瘾的劲头爱上学习呢?
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中,提出了游戏的四个抽象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作者认为,正是这四个特征,让参与游戏的人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状态是创新和创造的关键。其实,这也是人类大脑奖赏系统的运转关键,据此可以设计一套单词背诵上瘾法:
目标:先假想背完这些单词能赚多少钱,然后平摊到每个单词上,这就是在设定目标,当然目标也可以是你更感兴趣的其他事物。
规则:设定背诵规则。哪种量化方法更容易让你感觉回报更大、更爽,就怎么设定。假设每天只学习10分钟,背会5个单词,相当于10分钟赚了100块钱,这样的付出和回报能让你感觉颇丰,就不一定非要设定为每天20分钟。另外,单词背诵要难易结合,为自己持续创造“爽时刻”。规则中还要包括奖励机制,如果伙伴或者家人也参与其中,为你的阶段性成果能策划一些惊喜式的奖励,会让你更加兴奋。因为不确定性的奖励会激发奖励系统中多巴胺的分泌。
反馈系统:创造各种正向反馈的机会。比如每天在微信圈里展示成果,定期参加英语沙龙检验成果;或者制作一个视觉化反馈表格贴在书房里,还可以在表格中标示出进度和晋级级别。总之,要让自己的持续努力可视化。
自愿参与:为坚持背诵增加娱乐性和意义感。比如和社群的伙伴一起打卡,相互鼓励;还可以多创造应用机会,增加实用价值感,比如定期安排英语国家的出游,在西餐厅主动为伙伴们点菜、报菜名。能持之以恒的事情,大多是因为我们总能从中体会到更高的价值。
有人问:工作狂算不算成瘾行为?
工作狂和学习狂的心理机制大致一样,但的确有必要来单独聊一聊。“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见诸媒体。除了社会转型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社会原因,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原因。
“工作狂”往往是自己选择成为拼命三郎的。网上有一个程序员的描述:“一年以后,我的乐趣大多来自能在末位淘汰制中赶走其他程序员,或贬低其他程序员……很显然,此时这个人的心理结构已经产生了某些无意识的变形,就像一个高压锅在重压之下会一直发出刺耳的鸣叫,直到爆炸的一刻。
我尝试回溯一下此类工作狂的形成过程,极有可能他们早年被照料者极度忽视过,或者有其他心理创伤。比如从心理上开始幻想自我很强大,不用依赖任何人,或者强迫自己不去面对失去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当然这个时候,转移极有可能发生在网络、吸毒或者赌博。或许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个人发现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可以得到他曾经极度渴望的被关注、被照顾之后,学习就变成了他自我存在感的重要且唯一替代物,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一替代物顺理成章转为工作。孤独时、失恋时,甚至痛失亲人时,他都会自动化地逃回到工作狂状态。既然是唯一寄托,他就一定会要求自己在工作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无缺,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一旦碰到什么事没法马上做完,就会紧张万分。倘若跟别人一起做事时,他也会同样表现出控制欲和占有欲。当然,高投入自然要求高回报,他总是坚信自己应该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权利。这种“上瘾”,仿佛可以让他改写曾经不够完整的童年、少年,让他可以主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可以立刻得到,不需要靠任何人,不用去冒任何被拒绝的危险。
当然不排除有人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其中获得了真正的快感。牛顿的一生几乎没有亲近女色的记录;贝多芬的一生也充满了痛苦,爱情不顺,壮年失聪。虽然他们都算不上工作生活平衡,但是没听说哪位心理学家尝试将牛顿的一生定义为科研成瘾,或者将贝多芬定义为作曲成瘾。因为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乐趣无限,快感连连。而且,他们的工作成果也的确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卓越贡献。
没有人将作出贡献的名人定义为工作成瘾患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一直以来认定“成瘾”的价值是负面的,而赋予“工作”的价值则相对正面得多。只是,当一种文化价值倡导下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多的人因为过度追求工作价值而导致“过劳死”和各种失衡时,我们又不得不重新思考,尝试把“工作”这个正面价值和“成瘾”这个负面价值放到一起来权衡利弊。当你一边拼命投入,一边却冒出类似于“我不能停下来”“撑不住了也要死扛”这些明显负面的念头时,就需要停下来审慎考虑了。
任何一种顽固依赖的行为,都有着某种心理获益。工作狂在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还巧妙地回避了那些他们原本不擅长、不熟悉的领域,这是多大的一份好处啊!所以大多数工作狂会在身体产生重大疾病、感情接连失败、亲人离去或者事业上遭受重大打击时才能意识到:“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而之前的自己其实不是完整的自己。”不过,从有所觉察到真正的改变,并且能够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这中间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在改变的道路上,你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不适和焦虑出现。但这就是改变,因为改变是你想要的,所以这个痛苦又细腻的过程,也是值得你去体验的珍贵部分。
没有人将作出贡献的名人定义为工作成瘾患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一直以来认定“成瘾”的价值是负面的,而赋予“工作”的价值则相对正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