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近剑
摘 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就业心理出现问题,部分大学生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倾向。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
1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同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面对就业的时候产生了压力,有的同学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轻松化解,有的则由于自身各方面原因不能排解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出现了心理问题,通过总结,大学生一般存在以下就业心理。
(一)焦虑恐慌心理。
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形势充满担忧,既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找到合适的职业,又怕求职过程困难重重,遭受打击。面对现实的压力,曾经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的大学毕业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接触社会,开始社会人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进入社会后如何迈出第一脚,甚至由于恐慌和焦虑,不敢走向社会,被动选择考研。
(二)依赖心理。
如今的大学生多是9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度娇惯和社会各界过度关心的环境下,养成了过度依赖家庭社会的不良心理。因此步入社会后,往往缺乏经验,对于很多事情缺少应有的判断分析能力。离开父母家庭后他们没有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就业独立意识不够强,缺乏独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仔细地考虑过自己应当选择一个怎样的工作单位,什么样的职位适合自己,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不能主动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过分依赖各种社会关系,只等着一份工作主动送上门,自己不努力不争取。
(三)自卑自负心理。
很多高校毕业生仍然沉浸在过去大学的精英教育理念中,认为自己经过高层次人才培养后,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综合能力都较普通的劳动者更胜一筹。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好高务远、自以为是,不能冷静的分析当前的就业局势和准确评估自身的实力和素质。找工作时总是盯着大城市,好的工作、职业目标与现实有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都比他人高出一筹,为了展现出自身的优越性,在虚荣心作祟下,对一些小单位不屑一顾,盲目追求自认为档次高的单位,因此错过不少好的工作机会。
此外由于毕业院校的名誉、所学专业的需求度、自身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成绩的好坏等各种原因,使部分毕业生自我评价很低,缺少上进意识,不敢主动寻求机会,而是躲在自卑的阴影下感叹自己命运不好,对就业缺乏信心,过于胆懦,不敢去竞争;尤其是在遭遇挫折之后,认为自己一切不如别人,自卑心理更加强烈。过度的自卑心理容易让大学生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引起强迫性行为障碍。
(四)盲目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兴趣广泛,很容易受到身边新鲜事物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的视野、经验和知识有限,在面临就业创业这种重要大事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实力,不会扬长避短,过分依赖家人、老师和参照身边同学。有大部分大学生在看到别人在考研,自己也打算考研,别人考公务员,也去考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中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比较性和功利性,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完全不相符的选择。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爭”,而这样的“战争”也导致了大学生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倾向,总结为两大点,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自身主观因素
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智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个人知识虽广却不够深入,加之缺乏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和了解社会,因此在选择就业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还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矛盾,当作一种“上帝的不公”和“命运的捉弄”,部分大学生追求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个人的发展未来视作唯一目的,把社会仅视为个人发展的条件,同时,一些大学生过度重视经济利益,把金钱、权力当作衡量自身价值实现的标准,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味追求利益,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心理。
(二)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和改革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严重失衡。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连创历史新高,2016年人数激增至是765万人,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已步入瓶颈期。如,201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7.8%,2013届大学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71.9%。
(三)学校因素
高校对与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指导,主要集中在大四,并且多侧重于思想与政策上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指导工作还不够,大部分情况下是在学校培养,并没有真正的到社会中去实践。目前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并没有与实际接轨,专业设置、设置方向和口径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不适合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呈现出偏理论轻实的趋向,同时对于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盲目扩张,造成人才膨胀加剧竞争。
(四)家庭因素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到家庭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一,父母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和关注,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子女偏离自己喜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选择他们满意的工作。第二,家庭状况对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条件较好的学生比较倾向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往往选择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第三,有些父母的社会地位比较突出,早早的为子女设计理想的未来,依靠自己的能力,社会关系为子女安排工作。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的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薪酬高,发展前景好,但是却忽略子女的个人兴趣,特长,能力。
3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兴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择业阶段是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要学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用发展和可持续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就业的过程中摆正心态适时做好角色转变。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接受从基层岗位做起,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大学生寻求就业心理援助的需求越来越加剧。针对各个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电子邮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专家讲座、特殊心理剧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遇到困难挫折要积极应对,增强自我的心理承受力,提高自我抗压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
(三)加强就业实习实训
开展就业指导体验式培训,使学生熟悉面试过程学校可以开展就业指导体验式培训,例如情景活动、角色扮演、深度会谈,还包括作业练习、小组讨论等。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所认识以此来提高就业,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让毕业生亲临其境,提前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
另外,积极拓展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渠道,让大学生在毕业前去用人单位参加工作,有利于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对未知的工作环境提前感受,打到一定的心理预期,面临工作压力时能提前慢慢适应,也可以在实习中慢慢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弥补,当正式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快速适应。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焦点,在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就业指导中一定要重視起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各界力量,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而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雷,于研.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1(6):86-87.
[2]刘春雷,陈龙.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心理影响因素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
[3]乌拉,旭日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