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萍
摘要:在信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带来的不止是科技的发展,同时也频曝出许多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对于某些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一现象,进行了了解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易造成对自身健康及对校园安全的危害,所以须及时预防与干预。
关键词: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高校教育大学生
心理危机是指某个遇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又不可避免的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校园中不稳定因素增多,平时处事方法不当,性格孤僻等一系列原因,使的心理危机问题屡屡发生。一般表现为:在情感反应方面为悲伤无助,焦虑,愤怒。在生理反应方面为失眠,食欲不振,心跳加劇。在认知反应反面为不断浮现出导因,但没有动机或拒绝提及此事。在行为表现方面为呆坐,无精打采,意图恐吓杀害他人,做出自我伤害行为,如酗酒,吸毒,自杀等。在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无法集中注意力与他人沟通,人际关系恶劣,常常责怪他人,孤立自己,不能建立正确人际关系。
1.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遭遇了突发事件,自我又无能力解决,使生活发生了明显性变化的人及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其摆脱心理困境,恢复信心,勇敢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防止过度行为,促进交流与沟通,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危机干预的办法有危机评估,心理干预,教育相互结合,给予心理援助服务。
2.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沟通不便,独立生活能力下降,不会与人如何相处和来往,缺乏沟通的技巧与原则,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大学生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被父母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经验。综合各方面因素,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
2.1生理原因
受年龄因素与生长环境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处于18—24岁这一阶段,心理及人格尚未成熟稳定,但处于健全人格及生理功能成熟的过渡期,性意识强及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恋爱问题,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2.2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决定着个人的品性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性格也分为先天与后天,但后天养成就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由此看来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以后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风,极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心理危机的出现。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孩子的人格,而争强好胜,爱慕虚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是最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人群,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都十分重要。
2.3个人原因
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产生的就业压力,无法自我解决是产生的心理危机感。如: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学业受挫,面临严峻就业形势,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闭锁。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他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以维护自尊。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他们陷于苦恼的境地。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成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为理想的自我;后者为现实的自我。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的自我这样一来,二者的不一致便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
3.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3.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样能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有方式很多,比如可以通过以生活为重点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交往、感情、就业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使他们面对困难时能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对心理危机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就业、交际诸多方面的问题。
3.2加强校园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大学生人格、调适大学生心理、完成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通过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加强舍友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舍友,平时在交流沟通中较为容易被接受,这样有助于传达积极,健康的心理理念,而且可以配合老师,学校开展工作。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减少危机发生造成的严重后果,将大学生心理危机伤害降到最低。
4.结论
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心理事件危机事件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迫在眉睫。作为学习生活的陪伴者,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不但要尽早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也要强化自身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积极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促进自身与同伴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同时,家庭,学校也应当承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为大学生走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思考与对策[J]. 林可.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J]. 宋英.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