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电影节为VR作品铺路的同时,也在为未来电影新形态做准备。
VR短片初现电影节,还主要以侦探、恐怖、记录、科幻等对还原现实场景有天然优势和需求的电影题材为主,在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展示了Oculus VR 公司的恐怖短片《Lost》,科幻题材的《Defost》排在了2016年圣丹斯电影节选出的11部VR影片的第一位。万花筒电影节(Kaleidoscope VR film)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0个城市通过三星、Facebook和索尼的头显设备巡展了20部VR影视作品。当时的短片主要是设备厂商为头显设备展示而投资成立VR内容工作室并且投资制作而成的VR视频为主,但是这样一种“体验”为王的新媒介,自然吸引了一直以前卫的艺术姿态聚焦电影内容、技术发展前沿的电影节的以及技术、艺术先锋们的关注,也带动了更多电影制作人对这种结合技术和艺术的表达方式全方位的探索,VR电影内容开始丰富起来。
不会落伍的电影节
翠贝卡电影节在2013年就开始关注结合传统叙事手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表达方式,去年仅展出了5部电影体验作品:《珍珠》、《寻找冥王星寒冷的心》、《杀手合约》、《艾露美》和《Truckin'》,但是今年有科幻类、故事类、动画类等总共30部VR作品参展。戛纳电影节去年展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VR短片之后,今年5月的戛纳影展上,全景电影和VR短片参展数量超过了100部。知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创作的VR短片《肉与沙》成为首部进入戛纳正式展映单元的VR作品。
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继去年展示首部VR长片《耶稣VR——基督的故事》,今年推出了正式VR竞赛单元,目前共曝光22部VR影片名单,其中既有竞赛片也有非竞赛作品。业内较为出名的工作室和作者如Penrose、Nonny De La Pena的作品都榜上有名。另外,国内工作室Sandman Studio的《自游》、Pinta Studio的《拾梦老人》、VRtimes上海魏唐影视的《窗》、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的《家在兰若寺》4部华语VR作品也将亮相本届威尼斯影展VR单元。还有《珍珠》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VR短片,在第69界艾美奖提名名单中,也有3部VR影像类内容获得了“优秀原创互动节目”类别提名,而这一类别提名总共才5个名额。
目前圣丹斯电影节、亚特兰大电影节、荷兰的SHIFT、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圣何塞电影节和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等都对VR作品展开怀抱。万花筒VR电影节、旧金山VRIFF和巴黎的360电影节也开始专注于虚拟现实内容,鼓励电影人对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各种尝试。VR类作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已经成为创新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潮流。VR电影是一块新大陆,传统的拍摄手法、叙事角度、商业模式等都会被颠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电影节除了能吸引到最优质的VR作品和制作团队,也是一个探讨VR电影未来可能性的试验场。在今年的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除了有VR作品展示,还邀请众多纪录片、新闻、工程等领域专家就人工智能和VR叙事等话题进行讨论。在巴黎VR电影节上还有48小时通过学习挑战制作VR体验作品的环节。如何才能实现真实的跨设备体验,唤起观众出自本能的丰富体验?如何定义这种新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徜徉其中又不失情节脉络?这是各大电影节开展VR电影竞赛单元的主要话题。此外,电影节本身的影响力和曝光量也是VR作品很好的宣传展示平台和投资合作商洽之地。
从极短视频到标准长片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创始人Elliot Grove认为不管是AR、VR、MR还是XR这些新科技潮流,就像最初的3D电影一样,令他着迷的是VR作品能够比平面电影更引人入胜,让感官亲临其境。根据科技公司Yume和调查机构Nielson的一项研究显示,VR视频能够让体验者的情绪体验比在观看2D视频高出27%,比全景视频高17%。巴黎VR电影节也是全球首个VR电影节,基于VR内容的吸引力,今年的巴黎VR电影节吸引了2700多名观众,比去年增长了69%,展出了来自法国、美国、伊朗和爱尔兰等地的22部VR作品。
“随着科技的变化发展,VR这种传播渠道将野蛮生长,我们会看到更多教育、新闻记录和故事类真正有趣的好作品出现。理解VR未来的关键在于,去看艺术家和内容创新者们在干什么。”Elliot 谈到。VR正在挑战和重塑电影的边界。
在英国瑞丹斯电影节上展出过这样的作品,伦敦的一位亚裔外科医生意识到全世界度2/3人口没有途径接受小型手术像阑尾炎、骨折等,于是他利用VR拍摄了他的手术过程,在去年通过这个视频训练了第三世界国家的1.4万名外科医生,这算是VR视频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是长时间观看VR视频的体验却并非完美,VR作品播放时需要带上头显观看,人头部不能承重过长,加上视频内容移动速度过快,或者拍摄角度、显示角度和人的感知角度产生偏差,很容易产生眩晕感。这也是诺华创视CEO米春雷目前不看好VR电影的主要原因。他坦言自己就属于易晕人群,尝试过观看VR视频,“不到10秒就摘下来了,一移动就受不了。”
目前VR视频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加拿大表演公司Autumn Productions与VR制作公司VRWERX联合制作的VR电影《耶稣VR——基督的故事》,总时长90分钟,是第一部以完整360度虚拟现实角度再现耶稣一生的故事片,提供了惊异、古怪甚至有些滑稽的体验。由于摄像机和观众的位置已经固定,无法走近或远离电影角色,场景内也基本上没有镜头切换,只可以仰视、俯视和倒转,还属于家庭娱乐范畴。
在米春雷看來,制作全景视频在技术上已不是难点,但是VR电影更加注重的是交互性,观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甚至还能和其他人在虚拟现实中展开互动。这也埋下了另一个问题,“在VR电影中,哪儿似乎都有看点,但是左顾右盼还是什么都看不到。”VR全景视频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但VR电影未来的方向只会朝着更加逼真的体验效果上发展。上海幻维数码创意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意设计事业群总监胡瑞闻认为,现在全景拍摄的画面不支持侧移,只能通过转动移动场景,导致临场感不好,VR故事的阐述、运作以及拍摄提升空间在于六自由度摄影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未来的方向。此外他认为,“国内团队大量在做平台服务,做内容的很少。创意、表现形式、画面质量都上乘的VR视频作品,在国际范围来看可能就10到20部。”
小众化破局
扎克伯格预言,总有一天,带有争议的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将成为成千上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2014年初Facebook花費20亿美元收购Oculus,成立了内容工作室Oculus Story Studio,首部作品《Lost》、获得艾美奖的动画短片《亨利》以及今年首映的《Dear Angelica》相继亮相之后,5月初又宣布关闭该工作室,专注于将Oculus打造成一个VR内容生态系统,同时对外部工作室进行投资,目标是成为一个平台和硬件制造商,而不是内容生产者。
Facebook这种战略转变也透露出在为VR内容迎来爆发式增长做准备。据估计,到2018年VR活跃使用用户将达到1.71亿人,目前超过250个围绕打造VR生态的各个App已经可以下载,超过20万的开发者也在Oculus Rift的平台上注册进行内容创作。VR电影的落点是头显设备还是谷歌提出的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概念提出时,大家以为就是电视加上互联网,后来手机却成了互联网电视最大载体。所以头显的未来也不好说。据深圳市亿境虚拟现实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庆介绍,现在的头显还达不到兼容的效果,显示能力比运算能力的提升更快,增加运算等于增加成本,所以VR设备在商业领域应用较多,普通电影院和家里还不能体验到。随着成本更低,内容更丰富、软件更优化,VR观影设备会慢慢进入家庭。这个过程还得先从“手机端到专业设备再到个性化定制设备”的路子走起。
此外,石庆认为VR电影可能会用到4D、5D电影院的概念,加上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甚至是触觉、嗅觉传感器,加深在VR电影体验中的沉浸感,减少人体的不适应。在戛纳电影节上展出的《肉与沙》与其说是电影艺术,不如说是装置艺术。场地在距离戛纳30分钟车程的一处仓库中,观众先会被要求存包,同时将鞋袜脱掉,然后进入一个铺了一层沙子、宛如医院的全白房间。这时有工作人员将背包电脑、VR头显和耳机为观众装配齐全。在一片沙漠中,可见远山,灌木丛中开始出现人群,人们抱怨痛苦和难受。夜幕降临,人群开始骚动和喊叫,地面开始震动——直升机来了,边境巡逻员持枪恐吓人群,呵斥并制服难民……如果你走得足够近,你不仅能看到CG制作出的人物像素点,还能“进入”到他们的身体,看到一颗颗紧张跳动的心脏,不仅是难民的,边境巡警的亦是如此。
《肉与沙》是一个大空间的VR体验,类似于The Void或者Zero Latency的形式,使用光学动作捕捉建立一个大场景,观众带着背包式电脑和VR头显,可以在场景中自由走动。而铺在地面的沙子和可以震动的地板,则是影片体验的一部分,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重要桥梁。据Virtually Live中国区负责人汪彧介绍,VR电影的边界是模糊的,拥有成熟电影模式的好莱坞也还在摸索,可能不适用于大剧场的播放模式,反而是小众的、个性化的包间或在家会比较合适。
VR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冲击还很有限。在各大电影节上出现的VR作品团队都是一群最前卫的人,电影节为他们铺路的同时也在对未来电影新形态做准备,届时至少在评选过程中,原有的电影评选体系将不再适用。因为电影本身正在被颠覆,在虚拟现实中,情节无处不在又随着观众的参与变化万千;镜头语言的实效和重构;电影、游戏、竞技等多重娱乐性质的交融——面对这样一个“新物种”,一切还得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