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回归语文

2017-08-22 10:50南琳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籍新课程语文

南琳婕

可以这样大胆地断言当前我们高中生的阅读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不看报纸或其他书籍,甚至连语文书也看的很少。当然原因很复杂:作业繁重,疲于应付,无暇阅读;或是家长把阅读定性为读“野书”,班主任也要收缴课外书;或因当前娱乐性书籍过多,诱惑过多,学生对能提升文学素养的书籍不感兴趣,而是喜欢看漫画、娱乐杂志。

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阅读。

一、教师加强自身阅读,让课堂更大气

谈及“语文教师”的身份,人们的感觉总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事实上,教师常常是读书甚少的行业,包括我们语文老师。我们每天忙着研究教材、教参,忙着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忙搜寻各种复习训练题并反复琢磨切磋,忙考试、阅卷、分析、讲评等等,整天忙得晕晕乎乎,却没有时间阅读各种书籍。阅读的严重缺乏导致知识体系封闭陈旧,思想观念保守。所以,我们大多数老师宁可选择受教参和大量繁琐训练的束缚,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和探索,用更开放自由的方式处理课本和作业,这导致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最为严重、最为可怕的现象——“思想”的缺席。

老师思想的缺席,必定导致学生思想的缺席;老师语言的贫瘠,又何谈学生文学的富足?这种精神的缺失,对于语文兴趣的培养是致命的,而且极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与其这样被束缚着,不如大量地阅读书籍,拓展自己;大胆地解放自己,回归语文。所以我们有理由大声呼吁:语文阅读从教师自身做起,老师一定要再丰富一些,课堂一定要再大气一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让语文的天地更开阔更美好。

二、教师重视学生阅读,让学生更丰富

新课程以自主探究、著名导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而广阔的语文世界。这就更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引导、质疑、渗透。

(1)引导:着重于方法上的引导。如为学生提供名家解读作品的角度,刺激学生阅读思维的多维拓展,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就提供了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过对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这条情感线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现实针对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的一面。这就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两种视角——联系写作背景确认写作意图和从纯文本角度出发进行超越性阅读。

(2)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确定性进行质疑,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缺陷、修正错误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当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知识对文本信息提出疑问时,教师要激励他们把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种论据,或假设推导,或比较验证。前者如:为明白诗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内涵,让学生找到众多的相关的诗歌进行推导。后者如:当学生很难体会《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写作技巧时,把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找来,从选材角度、语言风格等具体的“论据”上作比较验证。

(3)渗透:感悟的深浅往往跟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和语文积淀有关,对于学生无法感悟到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中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回归语文自身规律的有力举措,在这方面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新课程开设的科目比旧课程还多,巨大的考试压力把阅读空间积压得相当有限。因此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我们老师引导,更靠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在目前状况下,学习语文的最好时间是升学压力还不明显的高一高二,老师可以尽情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在地投身于语文的学习。为应试而设计的题目可以少做甚至不做,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挤出来用在读书上,读古诗读古文,读时文读名著,读传记读人生,开创创造性阅读课,指导学生在辽阔的“文化原野”博采广收。我们可以试着把《莊子》、《弟子规》等引入课堂,来替代所谓的照顾文、平庸文,让学生真正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将余秋雨、余光中、周国平、王小波引入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摒弃一些僵化的知识和“伪知识”,摒弃那种学语文仅是读几本课文和一些复习用书的做法,你会觉得语文的天地是很开阔,很美好的。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让学生更严谨

语文课堂是一个开发性的课堂,教师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局限在课堂上,且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如果驾驭失当,在“自主”“个性”的掩护下,语文课堂就很有可能成为滋生偏颇甚至错误的温床。首先,学生过分“自主”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永远不容否定,漠视教师的正确诱导,正如大海航行,尽管也可能到达彼岸,但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其次,片面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读写容易使学生曲解文意。不少人把语文读写的自圆其说与正确无误画上等号,打着创新、个性的旗号把一些牵强附会的奇想用“主题多样性”、“思想复杂性”予以肯定。正是这种“个性化”的随意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轻率的学风,这对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具有极大的负作用。

语文老师,我们应用自己的努力找回我们自己学科的精神,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寻找一个不枯燥自己也不枯燥学生、不糟踏自己也不糟踏学生的出口,少一些束缚,多一点创造,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样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多读书以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美意才不会落空。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重组》(《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2]《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7期)

[3]《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2009年出版)

猜你喜欢
书籍新课程语文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