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假,性格对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印象。而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越来愈重要,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对音乐的学习。越是对音乐感兴趣、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大方、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这些好的性格正是现在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人格;方式
素质教育的推广,促进学生良好健全人格的养成。现代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必修课程,对象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渗透相关的人格方面的内容,现行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书来说,无论是欣赏还是歌唱,有助于建立学生良好的人格,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提供可行性的基础条件。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良好的人格培养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小学生时期具有可塑性与向师等特点,这个特点就决定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修养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教师应及时引导。对学生良好人格进行培养,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良好人格的管理。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通过音乐调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树立健康乐观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之间的理念与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之间的理念
通过音乐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促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情感共鸣。对于音乐教育来说,能够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疏导能力以及宣泄人的情感特点等,这是不可代替。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特点,比如说诚实、单纯以及坚强等。
新的教学背景下告诉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育孩子唱几首歌就可以,而是学习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能够用理性去对待音乐、感受与体验音乐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审美情感意识。对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
(二)音乐教育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作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关注的态度,音乐感受是精神性的享受,能在音乐活动中了解自我。学生从自己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与评价,能够有所感悟。其实小学音乐教育就是以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氛围,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丰富自我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感受不同的情感特点。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形式,不同音乐作品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参加音乐活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被音乐作品的情感所感染,形成对音乐的一种理解。不过这种音乐情感是多样性的,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音乐作品之间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学习音乐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對美好世界的追求与热爱,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音乐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比如通过开展乐器进校的活动,学生能够从乐器学习中,必须坚持学习与认真,才能够演奏出一首好听的曲子。这种音乐学体系能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态度以及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不只是像语言表达那样直接,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内心情感与深处,能够达到深远的教育作用。比如音乐课本中《我的好妈妈》就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歌词学生浅而易懂。在进行学习这一刻的时候,学生通过感受、演唱以及表演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形象化的理解到妈妈的辛苦劳作在妈妈下班之后有感情的唱这首歌。对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能在学生的心灵引起较大的波动,比性格上的说教更为有效果,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性格比较外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观念与想法。结合现在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也存在 一下几点问题: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学生主要接触的往往都是长辈,能够在长辈那里获得较多的关爱与包容,容易导致学生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其次,现在小学生虚荣心强,小学生都被家长与老师捧在手心,养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教育坏毛病,导致小学生养成极强的虚荣心,过度的追求外在的物质玩具等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现在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方面不能自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里学生应该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力所能及的帮助家庭里做家务活的,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结合实际发展却与之想反。
三、如何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中塑造学生良好人格
(一)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形式,能否将音乐感受与表演结合在一起,能促进整体的发展。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与运动,感知音乐的特点,从而加深对音乐节奏以及性质的理解。同时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以及韵律进行表演,促使儿童的肢体变得更加协调,促使儿童的动作更具有哦韵律感。音乐活动形式可以以音乐比赛或者是音乐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合唱比赛、歌咏比赛等形式。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从不同的声音探索时期开始的,而音乐课程的提出能够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以及声音的了解与感知,符合学生接受音乐的心理特点。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将发展的社会理性化转化为直观的感性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只有建立在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作用,能够接受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与欣赏。其中六岁到十二岁这一时期是人的童年时期。对音乐的能力也逐渐增强,能够识别高音、快慢节奏等,这个时期对乐曲的调试变化较为敏感,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节拍产生好的反应,有助于对音乐曲调的记忆。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以及接受音乐的限度,选择音乐作品范围要不断缩小,音乐形象必须生动活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积极向上、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好的心悦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点,洗涤学生的心灵。同时选择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对学生的道德理念、思想等产生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
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自私、脆弱的现象,针对这一特点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一些轻音乐能够有效的稳定学生的情绪。比如说可以采用《海鸥》等音乐,调动情绪低落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有利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育能在学生的心灵引起较大的波动,比性格上的说教更有效果,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四、结论
对此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与性格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能用这一理念指导开展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坚持对学生性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胥丽.用音乐点亮学生的心灵世界——浅谈音乐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校外教育.2010
[2]孙志梅.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
作者简介:
陈昆雄(1969.2~),男,汉族,籍贯:湖南安化,学历:大专,职称:一级教师,毕业学校: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