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君
【摘 要】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预习程序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步骤:确定预习的目的,明确预习的方法,回顾再思考。预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课文是由概念、定义、定律、公式、法则、例题及必要的叙述组成的。这些知识通常以典型范例,教给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所以学生要做好提前预习。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在此期间教给他们预习的学习方法,能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提出小学预习的方法,是一件有必要的行动。也许老师也布置过预习之类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预习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预习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要想一想,以前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如此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其次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观看书本的引言。觀看课本的引言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对不懂的问题提出假设,从而由老师在课堂上帮助验证。
二、明确预习的方法
首先,浏览课本,阅读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认真读书。要从头到尾把教材仔细读一遍,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如果一样,就要抓住教材的基本内容,想一想这些新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做一些必要的复习,为新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在阅读教材时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
其次,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查一查,试试能否自己解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做笔记可谓在预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预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对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在后续学习时,把笔记带人课堂,对照笔记听课,了解模糊的,提出疑惑的,必将有更足的收获。
最后,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预习信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现错误,要找出错在什么地方,想想为什么错了,结合例题去改错。如果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讲,认真领悟。
三、回顾再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习,非仅复习、温习。也指思考。在脑海中对整个预习过程进行回放,将零散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这也是预习者本人对自己预习成绩的摸底。
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更努力,好的学生不仅仅会解决课本中的难题,他会尝试去解决更多难而有趣的问题,但前提是兴趣。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预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重视预习,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