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孙荣欣
【摘 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级技术工种的要求日益提高,职业教育作为对社会生产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力量,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视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突出职业教育地位,并在遵循符合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大力借鉴并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技术经验,将技能推广与实操应用无缝对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思考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德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源地,极度崇尚工匠精神,更是借助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迅速帮助饱受二战创伤、废墟一片的德国再次崛起。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核心,扎根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潜心研究适合自身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勇于创新,擅于总结,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具有极为现实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德国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比较
德国推行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在招生、培训及就业中起主导作用,相关职业学校辅助开展理论教学工作。在“企业+学校”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相辅相成,参与者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定期或分期在生产企业参加实践操作,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很高,从业人员待遇优厚,从而使个人价值可以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都有所展示,使个人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教先驱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殚精竭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推进职业教育大步前进的新时期。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更是获得空前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德国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改变,惯性化地偏重学历教育,推行以职业院校为主导的单元发展模式,加之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附加于普通教育之外的末端教育,社会的整体认可程度较低,选择职业院校往往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
二、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办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理念与实际脱轨
职业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自身实践专长,仍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专业分类、教学方法及评价方面一味向普通教育看齐,教育同质化趋势严重,没有把职业教育办学的初衷体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更没有在教学实践领域体现出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
2.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和不足,致使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整个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的态度,从而使以培养高级蓝领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普通教育领域投入重金,而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主要依靠学费和地方政府拨款维持运转,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在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捉襟见肘。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职业院校的正常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无有效的校际补充流动机制
由于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任务,在职教师补充渠道匮乏,部分校际调转来的教师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胜任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及技能培训工作。同时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对称,制度不健全,职业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企业技术研发及生产管理领域专业人士开展校内讲座及培训,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培训再提高的机会非常有限。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摒弃传统观念,提升思想认识
打破传统思想禁锢,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终身职业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家应从法律层面对职业教育予以保障,建立适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必要时可以引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建校企流动人才专家库,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倾斜,促进生产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度融合,甚至选择具有资质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落实以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教学实践要贴近现实,与时代接轨,与新技术新方法接轨,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2.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一方面政府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对教育成本予以重新测算,以此为基础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金分配比例,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和民间个人等各种力量办学,在制度层面上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税收优惠补贴政策,激发调动企业办职教的热情,尽快形成公办与多渠道办学的新格局。
3.提升教师素质,紧抓教学质量
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专业理论功底和职业实践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师时刻掌握企业技术方法新动向,更新知识结构,鼓励教师深入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实践,到职业教育强校进修学习,加大岗位培训和内部培训力度。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从相关企业聘请专家或者专业工程师校内兼职,加强人才引进战略,吸引优秀教师到职业院校任教,弥补师资不足。
4.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学过程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为主,基础知识为辅,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加坡“教学工厂”法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建设上注重提高应用型课程比例。参考引入实行弹性学制,便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从业技能。坚持校企结合的产学一体化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达到企业对学生“学即能用,来即能战”的岗位要求。通过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争取企业在设备、技术和师资方面的支持,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践,加强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开展技术推广和方法创新,从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和实践操作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杰,董新稳.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5)
[2]麻丽华.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认识与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2)
[3]吕小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探析.科技与教育,2012年第1期
[4]何先球.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