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永
摘要:指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对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228-03
1 引言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自1978年建市以来,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重视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目前,深圳森林覆盖率已达40.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 m2,基本具备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与条件。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适时地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这将为深圳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城市提供进一步的有效支撑。
2 国家森林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城市森林的建设高潮。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次使用“城市森林”一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rgensn首先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标志着城市森林成为一门新兴学科[2]。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和介绍国外城市森林研究和发展情况。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國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同年11月,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召开,正式掀起了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高潮。
截至2016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30多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森林城市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又一引擎。
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优势
3.1 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东经113°45′44″~114°37′21″,北纬22°21′49″~22°26′59″。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2.4℃,年降雨量1933.3 mm,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季雨林,动植物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83 km,海岸资源丰富,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立特区以来,深圳在地理位置、运输条件、劳动市场、社会因子等多个层面均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山、海、城、田、滩等种类各异的地貌与生境类型,形成了海岸、海洋、湿地、生物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3.2 扎实的生态建设基础
目前,深圳森林覆盖率已达40.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 m2,达到了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城区绿化、网络化的绿道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园之城”,公园总数达到911个,成为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并构建了“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营造了“一园一特色”的公园品牌。深圳近些年先后赢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等一系列国际、国内荣誉。
3.3 领先的志愿者文化
深圳拥有全市统一的志愿者管理体系“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其中从事环保方面的志愿者数量庞大,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批自然教育学校,成功构建起社会力量深入参与自然生态宣教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3.4 创新的机制理念
深圳率先形成了市场化专业化绿化管养模式,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园管理新模式;在新兴的绿色生物产业与科技平台方面,深圳具有强大的高新科技实力,在生态、循环、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及其绿色产业链等方面已形成行业先导。
3.5 雄厚的经济条件
深圳市是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按2015年统计数据,深圳本地生产总值17502.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占0.03%、41.17%、58.80%。人均生产总值15382元,地方财政收入2727.06亿元。雄厚的经济条件为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重要保障。
4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不足
深圳森林城市建设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与发展限制、生态绿化建设尚存问题、林业研究力量薄弱等方面。
4.1 水资源短缺,河流污染较严重
深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 km2的河流共310条,分属珠江、东江、粤东沿海等9大水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68座,总控制集雨面积591 km2,总库容7.76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6.5亿m3,年可开采资源量1亿m3。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9.3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 m3,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
深圳市的大部分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十年的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西部海域受珠江口来水影响,水质劣于第Ⅳ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
4.2 现有林地质量有待提高
深圳现有林地中,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面积占比超1/4,桉树、相思纯林面积较大,影响了森林质量的有效发挥;现有乔木林中幼龄林比重过大,占整个林地的50.35%;森林蓄积分布不均,东部高、西部低。
由于受到土地、水资源等基础性资源的约束,加上城市生态空间发展不平衡,森林和公园分布不均,大型森林组团和绿色廊道各自独立,系统性和连通性不强,生物栖息地呈孤岛化。
4.3 现有绿地结构不合理,生态效益没有很好发挥
深圳森林结构相对单一,林分质量不高,而城市绿地则存在近自然经营不够、绿地养护成本较高、绿地密度调控不到位、种植中过分强调乔灌草、缺少通透性等问题,影响植物的生长与效益的发挥,从而导致绿地可达性较差等问题。
4.4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深圳目前在专业的林业应用研究团队方面还较为匮缺,已经形成的植物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成果转换应用还较为脱节。
5 结论和建议
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造福子孙的伟业,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需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3]。深圳森林城市建设已经具备了包括自然条件、绿化成就、环境教育、创新机制、绿色高新科技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其森林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也处于珠三角前列,使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可行。
但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正确评价深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优势与不足,立足于现实,面对人口多资源少、需求多供给少等现实问题,从生态质量、绿色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深圳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切实提升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才能真正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
5.1 保护与提升相结合,强化生态资产功能
城市健康发展既需要足够的森林、湿地生态空间为基础,也需要高效的服务功能作保障。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好多年来的山地森林、沿海防护林和城区森林建设成果;继续推进现有林的林相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结构和森林景观,培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加强林地绿地的生态养护,注重森林绿地土壤的有机覆盖和功能恢复,增强其储水、滞尘等生态功能。
5.2 市域与区域相结合,落实森林城市群战略
城市群地区是环境影响交互区,没有行政区界限。广东省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间的协作,构建区域一体的、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要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建设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大型森林斑块、贯通性生态廊道,实现城市间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加强区域性水源涵养区、缓冲隔离区,污染防控区的成片森林和湿地建设,形成城市间生态涵养空间。
5.3 发展与惠民相结合,优化生态福利供给
城市森林是一项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人们对优美森林环境、便捷休闲空间的追求就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要在继续强化森林生态安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社区、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墙体、桥体和阳台绿化美化,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发展森林旅游、湿地休闲游憩、特色林果花卉等绿色朝阳产业,实现森林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种效益惠民,让百姓在生态福祉上有获得感。
5.4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就是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全国118個国家森林城市的先进经验,在自然景观的保护、各类公园的建设、绿道网络的完善中融入历史、民俗等文化,挖掘展示森林、湿地等生态文化,使其成为传播生态知识、提高环境意识的自然教育场所,让城市拥有优美生态景观,让市民享受健康环境和体验生态文化,让社会收获生态文明。
5.5 森林与湿地相结合,完善生态网络格局
森林和湿地是两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深圳市森林资源丰富,湿地类型较多,已经初步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均衡、功能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要在稳定现有森林资源基础上,注重西部滨海湿地、河流湿地的恢复,建设近自然的河岸植被带,打造“会呼吸”的生态河,强化森林、湿地斑块之间的生态连接,从而进一步完善深圳市生态网络格局。
5.6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共绘森林城市蓝图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社会的广泛参与十分重要。深圳市森林城市建设,要制定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加强与园林、农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落实各项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森林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制约深圳城市森林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林业、绿化政策法规和执法队伍建设,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罗菊春. 以生态学原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优美人居环境[J]. 中国城市林业, 2011, 9(6):4~6.
[3]吴章文. 城市与城市森林[J]. 中国城市林业, 2006, 4(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