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在句法结构上表现最为突出,而句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尤为必要。本文拟从汉语句子结构中的句法层面出发,分别从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角度对汉语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和理据。
关键词: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
作者简介:孙志恒(1989-),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2
引言:
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19世纪,象似性(iconicity)由美国著名的符号学家皮尔士提出,但由于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在当时占统治地位,因而象似性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美国语言学家象似性之父海曼在1985年出版的《句法象似性》中對句法象似性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极大地促进了句法象似性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象似性的研究呈增长的趋势,许多学者对象似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到目前为止,尽管对象似性还未达成统一的理解和界定,但其愈加备受瞩目。1988年,许国璋首次将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沈家煊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语言的任意性而言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直自然的、有理据的联系;杜文礼等人也对句法象似性进行了详尽阐释。象似性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宽,研究愈加深入。
1.句法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相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而提出来的,语言符号临摹现实世界中的客体,其象似于外部世界和人类的经验结构。海曼将句法的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指句法成分与经验结构的成分相对应;关系象似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1993年,沈家煊总结出了三条象似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1998年,王寅提出了标记象似性,其可以作为前面所提到的三条原则的补充。他认为句法结构中“某些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着人们的概念结构”。对汉语中句法象似性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理据性,有助于从认知层面更好地学习汉语,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以下就这三个层面对汉语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进行研究。
2.汉语中的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指的是在认知或者概念上较为接近的实体,其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外在表现形式在时间或者空间上也接近。海曼(1983)认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也与所表达的信息和所指内容的长度相对应。王寅(2001)提出人类的概念接近,相似的心智或思想较容易被放在一起处理。简言之,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象似于其对应的概念结构的距离。
2.1否定词的位置
在汉语中,两个词之间的距离越接近,所表达的含义越强烈。如“我朋友”就比“我的朋友”这种表达方式显得语气更亲密。
例1①我不认为你对。
②我认为你不对。
从句法象似性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然而在语气上是有偏差的。句子①中的“不”和“对”之间的距离较远,所表现出的否定程度较弱;句子②中“不”和“对”的距离较为接近,所表达的语气就强烈。
2.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表现的语用上,由于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人们往往选择委婉、礼貌或谦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目的。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社会地位的差异。
例2①拿过来。
②能不能请您帮我把那本书拿过来?
句子①中用了祈使句,表明说话双方的关系较为亲密,社会距离小;句子②中的礼貌程度较高,表明一种比较客气的说话方式,说话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较远。越是委婉、礼貌、信息量越大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就越复杂,语言形式就越复杂多样化;说话人增加信息量,听话人也需要相应多的时间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2.3形容词的排序
在汉语中,一个名词被多个形容词修饰,这些形容词的排列顺序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的。根据距离象似性的原则,越是重要的或最能体现此名词性质的形容词,在构成句子的形式上离中心词越近。如:我想吃那个特别有名的、美味的意大利辣肠。首先,辣体现出香肠的本质属性,因此最接近中心词“肠”;产地在概念上距离稍微远一些,但比“有名的、美味的”这样的比较模糊的、笼统的词要更具有特征,所以距离比它们更近一些。
3.汉语中的顺序象似性
语言临摹客观事件的发生顺序,因此,人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口语表达在时间上体现出的是线性的表达顺序,书面语在空间上体现出从左往右的排列顺序。Greenberg(1963)认为语言成分的顺序和物理经验顺序或者对事物的认识顺序是平行的。王寅(2001)提出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与时间顺序两者之间存在着象似关系。
3.1时间顺序
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组合顺序对应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语言结构的组合反映外部事件的发生顺序,语言映照着客观世界。谢信一先生认为汉语因发明真实、推断、想象的时间而拥有一套十分强有力的基于事件的时间顺序的临摹原则可供使用。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存在着认知的共通性,在汉语中句子表达的语序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特征,语言符号的线性排序象似于动作发生的先后次序。这种顺序体现出一种自然性和逻辑性。
例3①他走到门口,掏出钥匙,打开门,走了进去。
②他打开酒瓶,给自己斟了一杯酒。
句子①和②中的描写显示是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基本常识,只有先掏出钥匙才能开门,打开门才能走进去;只有打开酒瓶才能斟酒。这就是顺序象似性在汉语句法中的体现,反映了语言是认知在客观世界中作用的结果。
3.2空间顺序
汉语中,表达空间单位遵循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以整体为参照点,从外部逐渐接近某个局部进行观察,这体现出民族文化在思维上更倾向于整体性。
例4①中国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②房子的前面有棵树,树下坐着一个人。
句子①中,通讯地址往往是先中国再新疆,从整体到具体。由于汉民族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倾向于统一性和追求整体大局意识的价值观。这种文化就体现在先整体后个人,所以遵循由大到小的思维模式。
4.汉语中的数量象似性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形式越多,內容越多的数量象似原则。王寅(1999)认为语言的数量象似是指语言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数量象似性原则认为语言单位的数量和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越是重要的、复杂的句子,所表达出来的句子数量就越多,结构越复杂。反之,越是不重要的句子,结构越简短,句法成分越少。
例5①他走了。
②他走啊走啊走啊。
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反映了概念意义的复杂程度。句子①和②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句子①只是对“他”走了的一直简单的陈述,没有额外的含义。句子②更长,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为复杂,因此能表达出“他”走的过程中动作的持续性,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色彩,使得语言效果更为生动。
例6①那个家伙打了那个男人。
②那个长得凶神恶煞、喝的醉醺醺的家伙又打了那个胆小怕事的瘦小男人。
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反映了认知加工的复杂性,句子①和②两句话的信息量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针对这一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传递出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意图。在汉语中,存在着句法的象似性现象,越是重要的句子,对其修饰越华丽,所用辞藻越丰富,句子的形式越复杂,表达的信息量越大。比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句子中叠词的出现就比单纯的说“寻觅,冷清。凄惨”蕴含着更多的意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递出的无奈和悲凉之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结语
通过对汉语句法象似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句法象似性的多个层面都在汉语中得以体现。学习这些象似性理论,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教授效率,促进汉语语法理论的构建;汉语句法结构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象似性清晰展示,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象似性理论解释语法,能够促进更好地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象似性的研究是对任意性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从句法层面来分析汉语中的句法,学习和研究汉语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这对于语言习得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象似性理论的教学理念是符合语言规律的,句法象似性研究从句法的认知研究出发,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因此,句法象似性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郝文杰.论语言象似性的修辞作用[J].外国语言文学,2003,20(3):38-40.
[2]黄芳.语言象似性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20-122.
[3]李力维.英汉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再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0.
[4]李沁霖.英汉语言象似性的对比研究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19-20.
[5]万志勇.语言的象似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07,7(6):106-109.
[6]詹苏纳.句法象似性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