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迪
摘要:指出了生态环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入手,分析了大田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155-02
1 引言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地理中心,地处三明、龙岩、泉州三市与永安等7县(市)的交界地带,是三明的“南大门”、闽西北与闽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素有“闽中之秀”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233.12 km2,辖8镇10乡,265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大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草木葱茏,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但是,由于经过几十年粗放式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为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大田必须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2 大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大田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1%,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2013年底,辖区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应功能类别水质要求,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级;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纵观大田的发展,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现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相矛盾的情形。因此需要及时做出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其发展层次与水平,推动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生态建设,无疑对推动大田社会经济发展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大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矿山恢复治理滞后
大田作为福建省主要矿产地和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由于以往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滥采滥挖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河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全省II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重金属防控重点县,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3.2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大田县地处戴云山脉,地形复杂,山体切割强烈,暴雨频率高,由于人多耕地少,陡坡开荒的农地面积和规模较大,加上管理粗放和不合理耕作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了水土流失,尤其是开发山地资源种茶、种果、种油茶且规模较大,其中45%以上均为坡度在25°以上的山坡地,加上建园标准低,缺乏水土保持设施,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生产和生活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
3.3 环保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给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行政执法带来一定的困难。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局部地区的土壤、水质受到污染;工业废弃物治理滞后于环保要求,空气、水资源受到一定的污染;城乡生活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和污水尚未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此外,“白色污染”、“餐桌污染”、等问题较严重。
3.4 森林覆盖率比较低
大田县境内地带性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许多天然阔叶林被破坏,面积迅速减少,且向针叶林演替,树种单一、林相简单,森林结构不尽合理,生物物种的生存条件受威胁程度日益严重。
4 推进大田生态环境的对策
生态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综合建设工程,而生态环境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在丰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构筑强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大田。
4.1 保障水源地生态与环境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功能地位、作用重要,通过生态建设能确保水环境安全。饮用水源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证饮用水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越来越高的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实施水资源功能区管理。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4.2 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最大限度降低采矿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负面影响,禁止在禁采区内的采矿活动。严格执行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全面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开采项目,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对已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的矿山逐一提出整改方案,限期治理。
4.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1)强化流域综合整治。
全面实施均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以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禽养殖业为重点,调整流域的产业结构、确保排放污染物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内。制定流域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加强大仙峰自然保护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强化境内全流域生态功能区划和流域各项规划的综合管理。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以争创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突出抓好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青山挂白”整治和文江河流域水环境“洁净行动”,重点加快推进贵竹林、山贵崎、川石矿区、银顶格骏原工贸区等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点转变为公园、田园、产业园、生态茶园和美丽家园,以及均溪河、文江河等重點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脱硫脱硝、废水深度治理等一批重点减排项目,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
(3)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根据生态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强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农膜等污染的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和消减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禁止禁养区内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场,对已建禁养区外养殖场的进行原有畜禽舍改造,沼气池建设,确保养殖废弃物达标排放,使废弃物无害化或资源化率达90%以上,搞好规模养殖场内外环境的清扫,消毒灭源工作,确保畜禽安全。
4.4 森林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对盗砍滥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的打击;(2)加强森林病虫害联防联治,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参与森林统保等;(3)推进林木采伐方式由皆伐向择伐转变;(4)提倡多造乡土珍贵树种,多造景观林、经济林、药用林、速丰林,丰富林种多样性,鼓励在稀疏林分、茶果园、低产低效针叶纯林中补植套种阔叶树、珍贵树、季相变化树种等,调整树种组成,改善林分结构,促进形成树种多样、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复合型林分;(5)提倡不炼山造林,开展林下套種、保留林下植被,营造复层混交林;(6)把好施工、检查督察关,把规划、设计落实到位,从一般造林向科学造林转变、从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改善森林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5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
大田县应按照“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大田县统计局.大田县统计年鉴[M].大田:大田县统计局,2012.
[2]大田县政府.大田县生态县建设规划[R].大田:大田县政府,2011.
[3]大田县政府.大田县生态县建设评估报告[R].大田:大田县政府,2013.
[4]林起传. 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思考[J]. 绿色科技,2016(14):162~163.
[5]林起存. 大田县屏山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 农技服务,2016(3):29~30.
[6]陈晓艳. 大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海峡科学,2015(2):34~35,56.
[7]陈荣民,谢锦秀. 大田县木薯种茎选留和储藏方法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2015(1):96,109.
[8]黄贤松. 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联性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J]. 林业勘察设计,2013(1):17~20.
[9]张兆枝. 大田县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0]林鸿群. 大田县水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初探[J]. 水利科技,20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