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U
为了找到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那本《街道的美学》,我在自家的书架前已经翻腾了好久,它不在我原以为该在的区域里,什么时候偷偷搬迁了呢?
呆呆地望着塞满四壁的书,都是从小到大的收藏啊!此刻的我却没有心情感慨光阴的流逝,只想快快找到那本书。可书架上的书好像简易房屋,一间挨一间地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那本书遁入其中,不知所踪。
如果书脊上有门牌号就好了,或者,如果书自带GPS定位系统就更棒了,当我需要找一本书,定位,几秒钟便可以找到它,——虽然我是纸质书坚决的拥护者,可这么想时,已经在向电子书“低头”。
贾森·默克斯基,亚马逊kindle團队的创始成员之一,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理论数学,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提供通信、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支持,他与大大小小的出版商一起开创了电子书的未来。
“没有电子书革命,未来就不会发生”,在心血之作《焚毁书籍——电子书革命和阅读未来》一书中,贾森为读者描绘了数字阅读革命是如何改变我们创造、探索与分享想法的方式,并预言:创新的、交互式电子内容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贾森热爱文学创作,曾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互联网上第一部在线电子书。家中有“4000多本纸质书”的贾森,对阅读已成为一门濒危的艺术也充满了惋惜之情,他认为: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触摸书页的细腻感觉被按压塑料按键所取代,这无异于对所有神经末梢无端的浪费,对世世代代演化而来的感觉的背叛。
在贾森身上,“数字先驱”与“人文主义者”这两种身份的较量,让我在最初阅读《焚毁书籍》时,时常感觉到他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或许是,当他举起宣扬电子书的长矛时,我在心里自动竖起维护纸质书的盾牌。
贾森认为电子书的节能效率是纸质书的300倍,做一名数字阅读者不仅节省了纸张,也节约了能源。知乎上曾有人对此问题做过分析:以我国为例,每年造纸产量的80%以上用于新闻出版用纸,而其中除课本外的书籍用纸只占15%左右,65%是报纸用纸,所以电子阅读比纸质阅读更环保之处在于它替代了报刊,而不是替代了纸质书。
又比如,贾森认为:阅读纸书时,手指会被书页割伤,特别是拆分粘滞在一起的书页,是一件烦心事。我读了几十年的书,手指被书页割伤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不过书页粘滞在一起的情形倒常遇到,可我从不觉得它是一件烦心事,拆信刀行走在新书的纸页间,如同木匠在刨木花,农夫在犁田地,刀过处翻卷出细细的香,来自树木,来自土地,那是一种新生的气息,让我对即将阅读的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但是一本《焚毁书籍》读下来,我不得不认同:阅读是一种技术主导的体验,阅读文化也会像所有的技术一样发展变化;电子书加快了人类文明进入泛社交阶段的速度,从前阅读是一项孤独的个体活动,瞬息之间,整个世界变成一个读书俱乐部;书籍不会死去,但会进化。
贾森对“阅读2.0时代”的描绘与展望,令人难以抗拒:有了电子书,每个作者都可以反复修订自己的作品并重新发布;会有作者通过阅读器口述签名内容的电子书特色签名;未来,写作者将变成业余的统计学家……
尤其期待贾森的这个设想:“如果一本讲述音乐史的电子书中插入一段段音乐,该是多么妙不可言”,当年拜读保罗·亨利·朗的鸿篇巨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时便这样想:如果行文间能辅以CD介绍的话,像我这样的无知读者也可以无畏地踏上西方音乐发展的漫漫长途。
虽然在文本中加入音频元素,可以丰富阅读体验,但是我对互动电子童书的未来并不看好——当年,Nook公司做出的电子互动童书曾让出版业大吃一惊:孩子们可以和电子书一起玩,点击一头大象,就能听到它的咆哮声。
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切都刚刚启程,未来是一张洁白的画布,任他们用五彩蜡笔挥洒想象力,可如果声音早于文字出现,会束缚住孩子们的想象力。
我试想将桑达克的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变成电子互动童书:当麦克斯来到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时,他听到“它们发出了可怕的吼声”,如果在这里加入一种吼声,孩子们会想:欧,这种声音就叫作“可怕”;如果任“可怕的吼声”几个字在孩子的想象中振荡出去,它会传回来各种回声,长大后,若听到令人寒毛倒立的声音,便会用“好像野兽的吼声”去形容它,这将丰富他们触摸世界时的感知。
贾森也认为儿童电子书的推广应该循序渐进。因为,一旦孩子们成为数字原住民,阅读习惯将受到深远影响,阅读的未来将陷入难以预想的危险境地,那将是导致纸书被毁灭的致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