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棉田的病害较多,在防治过程中,有些病虫害反复用药防治不见效果,反而对棉花造成了药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了解病害的类型盲目用药。病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病菌侵染而致病的“病理性病害”,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另一种是棉花生长生育过程中,缺少某些营养元素所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称之为“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必须根据病情采取补充营养,改善土壤环境等措施才能解决。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田间诊断
1.棉花红(黄)叶枯病
俗称红叶茎枯病,一般多在初花期开始发病,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生普遍且严重。在棉花生长中,病叶从外向内发展,脉间叶肉呈淡黄色,但叶脉保持绿色,以后叶色变为紫红色或红褐色,皱缩继续发展则全叶呈红褐色,严重时,叶柄基部变软,失水干缩,形成茎枯,引起大量的落叶,终至全株枯死。剖开茎秆维管束变色,引起这类病害的原因主要与土壤、营养、肥水、气候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2.缺素症
⑴缺氮。棉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细弱,红茎比例增多,果枝伸展不出来,雷玲瘦小脱落多,叶色褪绿呈黄绿色后变黄色,严重时变成黄棕色、枯死。
⑵缺磷。棉株生长慢且矮小,茎秆细、脆、叶片小,叶色暗绿或灰绿无光泽,严重时从叶尖沿叶缘呈灰色干枯且带紫色,茎叶变紫,现蕾、开花、吐絮推迟。
⑶缺钾。叶片上先出现黄色斑块,随后在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并逐渐扩展为褐色斑,最后整片叶成红棕色,叶片皱缩,边缘下垂,叶片枯死或提前脱落,茎秆矮小细弱,铃小且难吐絮,雷玲脱落重,缺钾严重时,植株过早枯死,呈红叶茎枯状。
⑷缺硼。生长点坏死,生长停止,仅叶芽生长,植株丛生状,植株矮小且分枝多,叶片反向卷曲,叶厚,凹凸不平,叶柄出现环带突起,最后导致“蕾而不花”或“花而不铃”,严重减产。
⑸缺锌。植株矮小,节间显著变短,叶色失绿变淡黄,雷玲脱落严重,生育期明显推迟。此外,在碳酸盐含量较多的土壤中,铁盐常变为不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也常引起叶片失绿。锰、钙、硫等元素的缺乏,也会引起叶片变色,抑制正常生长。
3.畸形
正常生长的棉田突然出现大片植株叶色发黄,叶形变细、变长、皱缩、扭曲似“鸡爪”状叶片,株高也明显受抑制。这类症状多与棉田附近使用除草剂有关。
4.萎蔫
在高温期久旱之后大水漫灌,棉田中也常发生“生理萎蔫”,这是因高湿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它们所产生的硫化氢、甲烷等对棉花产生毒素作用所致。
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很多,要控制其发生,必须首先清楚病因。若是缺素症则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症处理;若是药害,则采取针对调节剂种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若是红(黄)叶枯病,因病因比较复杂,则主要通过改善土壤及肥水条件来抑制病害发生。
1.改良土壤
如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植物,棉花与苜蓿轮作,深耕和稻棉轮作等,都可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减轻病害发生。
2.平衡施肥
⑴地下部施肥。因氮、磷、钾是大量元素,必须以根部施肥来解决缺素症状。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应在棉花的初花期开始追施氮磷钾16-16-16功能型复合肥,每公顷225~300千克,在棉花的花铃期,每公顷再追施450千克。施肥后应浇水。
⑵地上部喷肥。因中微量元素造成的棉花缺素症都表现在植株的中上部,而且需要量少,一般用叶面喷施的方法来补充和纠正缺素症状效果好。发现棉株缺氮时在及时追施速效氮肥的基础上,可喷施1%~2%的尿素溶液。棉株缺磷钾时,应连续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2~3次。棉株缺硼时,应使用0.2%的硼砂溶液或0.1%的硼酸溶液分别在蕾期、初花期、盛铃期喷施。发现棉花缺锌时,应分别在棉花蕾期、花铃期用0.1%~0.2%的硫酸锌液叶面喷施2~4次。
3.加强管理。棉田应精耕细作,及时中耕,及时灌水。严禁大水漫灌,多雨季节要注意及时开沟排水。这些都是有助于减轻红(黄)叶枯病及萎蔫病发生的措施。
(田玉环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集镇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