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昭
——忠诚的战士

2017-08-22 04:47◎含蕊/文
群文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干部

◎含 蕊/文

王 昭
——忠诚的战士

◎含 蕊/文

王昭,1917年7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四分区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冀晋区党委副书记、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委、六十四军政委等职。全国解放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等职。在十年浩劫中,惨遭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0年2月12日含冤逝世。战争烽火里,英勇善战,斗敌顽强。1937年秋,日寇侵占华北重镇石家庄,旋即进攻平山。王昭和他的战友们放手发动群众,在平山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和平(山)、井(陉)、获(鹿)游击支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八路军攻打日伪占据的平山县城,王昭带领数千名游击队员和民兵到第一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在这次战斗中,他被评为作战模范。

1939年10月起,王昭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四分区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带领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在对敌斗争中,他坚定沉着,机智勇敢,冲锋在前,发挥了一个政治干部、军事干部的领导才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1941年秋季,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四分区机关驻在南庄、北庄、东西柏坡一带,王昭带领附近群众转移到十几里长的张家沟山谷里。傍晚,一架敌机在张家沟低空盘旋侦察。王昭估计翌日拂晓敌人要偷袭张家沟,便召集各村干部一起研究,嘱咐他们立即带领群众分头转移,他自己则带领警卫班在沟口警戒维护,直到所有的群众都安全撤出了张家沟,敌人偷袭部队进至沟口,他才机智敏捷地和警卫班转移出去。

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王昭亲自把冀晋党校1000多名干部安排在山连山的平山、井陉交界的转嘴村一带,他和少数干部始终坚持在滹沱河北岸敌人反复“围剿”、环境最艰苦的地区。敌人在滹沱河北岸“扫荡”扑空以后,又向滹沱河南岸地区反扑。这时,王昭早已赶到转嘴村一带,带领党校干部转移到滹沱河北。途经马峪一带,沿路遍布地雷,黑夜行走没有向导,谁走在前边都有触雷的危险。王昭拦住大家,下达命令:“谁都不许走在我的前面。”还说:“谁也没有我的眼睛看得清,瞅得准,知道地雷埋在什么地方。”就这样,他领着大家转移到安全地区。等数路敌人到转嘴村一带偷袭时,又一次扑空了。

频繁的战斗,紧张的工作,王昭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这时他又患了严重的疟疾,由于缺药少食,高烧一直不退,烧得他眼难睁,口难张。人们劝他休息休息,他说:“中央的指示要传达,秋收秋种要布置,我怎能休息呢?”

1944年的一天,驻平山一带各个堡垒上的日伪军头目都去石家庄赴宴,庆祝他们的所谓“赫赫战果”。王昭和他的战友们乘隙而入,率领部队攻下了日寇多年盘踞的双石洞堡垒,缴获了平山、井陉、灵寿等县敌人仅有的一门山炮和其他战利品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为此,八路军总部曾通报表扬了他们。

同年9月,晋察冀边区原北岳区范围划分为冀晋、冀察两区,王昭任冀晋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冀晋军区副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昭于1946年代表晋察冀军区,参加了军调处执行部驻石家庄小组,同美蒋进行谈判。他在谈判中针锋相对,多次揭穿敌人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一次,敌人企图借市民缺粮问题,煽动群众到我方谈判代表驻地起哄,妄图把缺粮责任强加给我方。王昭向广大市民当面揭露敌人的阴谋,尖锐指出,石家庄市广大人民群众缺粮的祸根,是国民党当局设卡封锁边区的结果。广大市民群众觉醒以后,纷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弄得国民党当局狼狈不堪。由于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和谈毫无结果。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我军英勇抗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迫使国民党于1947年3月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同年7月,晋察冀军区党委调王昭到晋察冀军区四纵队任政委。原政委胡耀邦在旅以上干部会议上向大家介绍王昭时说:这是我们新来的政委王昭同志,以后和大家一起战斗、生活和工作。1948年初,王昭和纵队司令员曾思玉等率领四纵队转战于北平、冀东、京汉铁路沿线,解放了大片国民党统治区,并参加了著名的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

1948年12月初,我军发起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入关迫近平津,华北野战军主力向平绥路平张段出击。敌军在我军强大攻势压力下,慑于平津紧张,傅作义急令刚增援张家口之所谓精锐三十五军速返北平,为争取时间,迅速切断平张段路,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命令在平绥路东段执行牵制任务的四纵队十二旅,首先攻占新保安,展开阻敌战。新保安位于北平,张家口之间,平绥铁路、平张公路紧靠城北通过,是张家口通往北平的必经之地。王昭奉命亲率十二旅由新保安、东北麻峪口出发,经过20公里急行军,于12月5日拂晓以突然袭击手段,一举攻克新保安,消灭了守军。接着,便利用西八里、新保安、东八里三地的有利地形,采取纵深梯次配置将主要兵力、兵器配置于铁路公路及其两侧地区,以节节抗击的战术,坚决阻止三十五军东窜。王昭和十二旅的干部对部队作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动员,提出了“不怕苦,不怕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掉傅作义的老本,不让一个敌人跑回北平”的战斗口号,激发了部队的战斗意志。部队在塞外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巧用冰雪及其他材料,构筑了三道阻击阵地,将三十五军阻击在新保安地区。王昭下令说:只要我军有一个人活着,就不能让三十五军向北平靠近半步。

经过两天激战,终于以少数兵力抗击了数倍敌人的进攻,阻住了敌人,粉碎了三十五军东窜北平的企图,从而保障了兵团主力适时将敌人包围歼灭于新保安地区,对整个战役计划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十二旅受到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司令部的通令表扬。8日,纵队主力和兵团主力相继赶到,将敌三十五军包围于新保安城内。此时,十二旅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王昭返回纵队指挥所。他见到曾思玉就高兴地说:“老兄,你们太辛苦了,来得真快啊!”曾思玉有趣地仿着王昭平常的口气说:“怎敢怠慢,要是放走了郭麻子 (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咱们就得挨四十大板啰!”王昭爽朗地笑了起来,说:“只要我们遵照毛主席‘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坚决抓住敌人,牢牢地看起来,板子是挨不上的。”曾思玉从王昭浮肿的眼眶上想得出十二旅全体指战员英勇阻击,连日苦战的情景,便劝王昭好好休息休息。王昭习惯地握紧拳头,在自己坚实的胸脯上捶了两下,说:“没关系,再有它几夜我也熬得过来啊!”此时,敌三十五军16000人已被我军团团包围。曾思玉风趣地对王昭说:“现在傅作义正在抓瞎哩,又想解救郭景云,又怕平津不保,真是骑虎难下啰!”王昭像吟诗一样,用16个字形象地总结了三十五军的处境:“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经过激烈战斗,我军歼灭了被围困在新保安的敌三十五军的两个师,击毙守军长郭景云。新保安一战为平律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各野战军进行整编的决定;王昭所在华北野战军二兵团四纵队整编为中央军委直属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王昭任军政委、军党委书记。

在太原战役,进军大西北解放银川、平凉、兰州等战役中,王昭和他的战友们率领六十四军骁勇善战,博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同年9月,王昭作为解放军代表,光荣地出席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

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王昭和他的战友们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率领六十四军全体指战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11月,在争夺马良山战斗中,王昭指挥部队消灭了大量敌人。马良山位于朝鲜临津江西岸,敌人控制着海拔3170米主峰;对我攻防作战影响很大。为歼敌有生力量,配合开城停战谈判,我军决心攻取马良山。王昭和其他领导同志对部队进行了深入的战斗动员,勉励指战员英勇杀敌,为朝鲜人民报仇,为祖国争光。当志愿军总部负责同志询问有什么困难时,王昭坚定地回答:“没有什么困难,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战斗打响后,王昭亲临前线指挥,鼓舞了斗志。战士们提出“尖刀尖尖刀插上马良山”的战斗口号,经过数小时激战夺取了马良山。但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不断进行反扑,我军与敌反复争夺了六昼夜。王昭一直在前线,由于几天几夜没有休息,过度疲劳,昏倒在地。当送到卫生所,他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马良山守住了没有?”当同志们告诉他,马良山战斗已经胜利结束时,他才放了心。战后,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电嘉奖和表扬。此外,在突破临津江乙坚守道峰山等战斗中,王昭指挥的六十四军都胜利完成了任务。1952年11月,王昭调任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由于在抗美援朝中作战有功,王昭和曾思玉等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广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公安战线上,出色的政治工作者

1952年,毛泽东亲自批示在公安部建立政治部。1953年3月,王昭从抗美援朝前线奉调回国,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在公安部党组和罗瑞卿的直接领导下,他把毛译东建军思想运用到公安队伍的建设上,为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一支保卫社会主义江山的坚强队伍而努力。

为了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公安队伍,1952年,罗瑞卿遵照毛泽东的批示,主持召开了一次公安会议,作出了《关于建设公安部门政治工作的决议》。王昭到任后协助罗瑞卿具体落实这一工作,首先将公安部人事局改建为政治部,并在各省市公安系统普遍建立了政治部。王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县以下基层公安机关党的领导制度很不健全,存在只抓业务、不管人的思想的现象,便根据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公安战线的特点,经过党组讨论,明确规定了县公安局设教导员,派出所设指导员。

为了保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1953年王昭受罗瑞卿委托筹备了全国公安系统组织整顿、干部排队会议;1954年公安部政治部指示各大区公安部门政治部要普遍对干部进行一次审查。在审干中,王昭严肃认真,要求大家一方面反复学习文件,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在结论前要听取被审查人的意见。对重要问题作结论时,他除亲自看档案、听汇报外,还提交部党组认真讨论决定,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原青岛市公安局局长葛申,过去在白区工作时曾利用敌人电台为我方工作。审干中,有的同志误认为他投敌叛变,问题严重,应予判刑。王昭认为在处理人的问题上要持慎重态度,对葛申的问题要进一步查清,在未查明的情况下,就按敌我矛盾对待是不妥的。根据王昭的意见经过多次查证,终于搞清事实真相,作出了正确的结论,还让他担任了公安部某局副局长的职务。

为了使政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王昭受部党组委托,召开了一系列政治工作会议。1957年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公安教育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的任务。这以后,除公安学院(王昭兼任院长)外,又相继在各大区设立了公安学院分院,兴办了公安学校60多所。通过这些院校,培养了大批公安干部。

为使公安队伍学习解放军的好传统、好作风。王昭协助部党组制定了《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在公安系统开展立功创模、争当先进工作者运动。王昭还经常到公安学院作报告,教育公安干警要为人民办好事,规定每年春节开展爱民月活动。

王昭经常带领政治部的同志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了解公安战线政治思想和干部队伍的情况,十年中,几乎走遍了祖国各地。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听取当地公安机关的汇报,阅读第一手材料,同基层干警谈话。1959年,他深入到湖北、湖南调查,写出有事实、有理论,质量比较高的调查报告,受到了部党组和同志们的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王昭注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1956年,机关干部调级时,毛泽东批评的那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现象,在公安部也是存在的。针对这种情况,王昭反复向大家作思想动员工作时他说:“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当部党组研究决定给王昭提级时,他婉言谢绝说:“我是做这项工作的,不能带这个头。”

1957年,中央指示调大批干部支援工农业生产。公安部当时有些同志认为:公安干部是自己培养的,不能调到其他系统去;也有些同志不愿离开大城市,怕抽调到自己头上。王昭一面向党组汇报这些思想情况,一面作动员报告,讲述顾全大局支援工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经过动员,不少同志报了名,最后部党组决定,从公安部内挑选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支援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

王昭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1958年,人民大会堂动土兴建。王昭率领公安部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时,不仅组织大家实干加巧干,而且带头挖土,拉土,评比时,公安部赢得了第一名。在落实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时,在部长级干部中,王昭首先报名到清河农场劳动。炎热的夏天,他顶着酷暑,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和同志们在农场劳动了一个月。为落实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王昭兼任公安部体协主席,带头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取得了等级运动员的称号,在部党组的领导和他的亲自组织下,公安部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北京市篮球比赛时,公安部篮球队获得冠军。在我国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安篮球赛时,王昭为主任委员。在八国比赛中,中国公安“前卫队”又获冠军。

王昭虽然职务不断提升和变化,但他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本色。抗日战争时期一床军被随他进了城,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又随着他从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进了北京,一直伴随着他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入狱。1953年,原部队的同志为关心王昭的身体,给他送来了一件貂皮大衣。王昭把它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并给那位同志写了封信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本色永不能变。抗美援朝期间,他在朝鲜前线收到弟弟的一封信说母亲从平山老家到石家庄来了。王昭立即给弟弟回信,要弟弟劝说母亲,在石家庄住几天就回家去,不要在城里吃闲饭,不要离开劳动。他要弟弟向母亲说明,她的儿女不是“做官”,不是“新贵”,是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母亲称赞儿子的作为,高高兴兴地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在农村参加劳动,勤俭持家,一直到王昭被迫害致死,她才含恨告别人世。

王昭担任公安部副部长以后,一天,得知父亲病重,便从北京回家探望。路经石家庄时,不少老战友要用小汽车送他回家,他婉言谢绝,亲自到汽车站买票乘公共汽车。在青杨树车站下车之后,碰上了东柏坡的老贫农阎九林。阎九林见王昭依然是朴素的穿戴,依然是以步当车,心中十分钦佩,情不自禁地说:“哎呀呀,小王(王昭在乎山地下工作时,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王’),你当了副部长,成了高干,还是个小王啊!”王昭亲热地握着老人的手,风趣地回答说:“我要不是‘小王’了,你不就得噘起嘴来,不叫我小王啦!”阎九林临终前还念叨这件事,常对人说:“王昭,高干不‘高’,国家干部要都这样,就好了!”

1961年春天在中国人民困难时期,王昭受党中央、毛泽东的委托,奔赴青海高原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

王昭到青海后,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首先着手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和迫在眉睫的春耕生产问题,制订了当年的生产计划。接着,开始纠正“左”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阻力是很大的。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王昭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和得失,在一次会议上,他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刹住歪风,纠正错误,就是摘了我的‘乌纱帽’,也心甘情愿”!他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揭露矛盾,从指导思想上批判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和不从青海实际出发,搞以粮为钢,破坏草滩建设等“左”的错误。经过揭矛盾,摆事实,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党内党外逐渐统一了思想,分清了是非,使绝大多数干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左”倾蛮干,玩忽党守的方针政策,任意违反经济工作的规律,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给革命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省委响亮地提出:正确认识青海,积极改造青海”,“把架子放下来,把生产搞上去”等口号。王昭以极大的革命毅力和气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指导工作,为全省干部做出了榜样。1961年和1962年,省委在农业区实行了“轻税政策”,少征购或暂不征购,鼓励农民多种多收,换得了1963年的农业大发展。在牧业区省委因地制宜地实行“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纠正了大量开荒造成破坏草原,破坏牧业生产的现象,调动了牧民牧业生产的积极性,迅速扭转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面貌。1963年,在全省农牧业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的同时,省委决定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建设新青海的蓝图。王昭思考着青海能不能建成祖国的粮仓?提高载畜量的草原建设如何着手进行?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的丰富矿藏资源怎样开发利用?通向西藏和新疆的铁路怎样尽快修成?……”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他越荒原走戈壁,攀雪山,足迹踏遍省内牧业区6大州和农业区11个县、市,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65年夏天,王昭率领一个由机关干部和农业、水利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工作组,带着帐篷和简单的炊具去柴达木勘探。从乌图美仁到塔尔丁,一段路坎坷难行,全是翻浆和沙漠地带,汽车有时一天只能走二三千里,车轮常常陷进泥里。王昭和大家一起用木板垫路,让汽车凭借木板一节一节,向前移动。他还带头喊着号子在前边拉车,不时鼓励大家:“看,我们又攻克一个碉堡。”宿营时,他和大家一起拾柴、做饭,夜晚或住帐篷或者干脆就蜷曲在汽车里。这一带牛虻、蚊子多,叮得他满脸疙瘩,然而他却感到其乐无穷。

王昭等一路上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交谈,访问水文、气象、地质人员、勘查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雪水,研究各个地段的地貌、土壤。和同志们边走、边看、边商量,他说:“这里可以修渠、打坝夕,那儿可以开路,打井,“你们看,这里建设一个几万人的农场没问题!”看到一片柽柳,他说:“谁说柴达木是不毛之地?这里就可以培育森林!”看到一片芦苇,他说:“这些财富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可以开辟牧场建立造纸厂。”

在行程6000里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王昭还视察了牧区的定居点和草原,视察了石油局、铅锌矿和石棉矿。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地听取汇报、检查工作,布置任务;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制定完成任务的措施。他说:“下来就要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我们下来干什么?”

在厂矿,他和干部群众讨论研究生产、设备、运输和材料供应。在牧区,他和当地领导同志一起研究发展畜牧业生产和草原建设问题,讨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为牧民群众解决毡房、衣服和商品供应,筹划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这样,王昭边看边听边想,对改变青海的落后面貌充满了信心。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不变青海誓不休!”1965年,王昭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青海农枚业恢复、发展的成就和建设新青海的设想,受到代表们的赞扬。《人民日报》还报道了王昭深入调查研究的事迹,并号召领导干部要下去,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表扬了王昭,称王昭为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模范,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调查结束后,王昭写了详细报告,谈了他对青海现状的认识和改变青海面貌的设想。青海省委对王昭的调查情况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根据青海的实际,初步制定了建设新青海的蓝图。

深入群众,与人民息息相通

王昭在青海,经常深入农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他就到哪里去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用党的温暖去滋润群众的心田。

湟中县平安公社上庄大队有个贫苦的社员叫刘维金。解放十多年了,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而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不要说上边来的干部从未沾过他的炕沿,就连村里的干部,也不肯喝他一碗水。1964年的秋天,王昭走进了刘维金又黑、又潮的土屋;并且就住在他家那伸不直腿、没有窗户的小土炕上,和刘维金全家同吃那发了酸的青稞馍、喝了那能够照出人影的杂面糊糊。在这里,他和刘维金促膝谈心,问他为什么解放这么久一家三个劳动力还吃不饱饭?炕上还没有炕席?听到伤心处,泪花在他的眼眶里打转。贫下中农的辛酸,深深地在扣动王昭的心。

在总寨公社,王昭住进了村里最贫穷的唐永顺家的牲口棚里。唐家阿奶听说他是省上来的干部,趁他外出,把他的行李搬到儿子的炕上。王昭回来后,感到很不安,他对老人说:“你们一家三代,住的不宽敞,我在哪里住都一样。”又把自己的行李搬回原处。那一夜,王昭的被头上结了一层冰,两只脚到天明还是凉的。后来有人告诉唐家阿奶说王昭是省里的书记和省长。这位世代受苦,年逾古稀的老人开始不相信,继而感到惊奇:难道这个衣服打着补丁的人,这个搬石头拣最大个的,推车赛过小伙子的“干部老汉”,真的会是省委书记?

那几年,青海农村的生活相当困难。当有的同志看到王昭和群众一起喝那带着燕麦壳的糊糊,提醒他不要扎坏嗓子时,王昭似乎没有听见,大口大口地喝下去,还说:“好喝,好喝。”

由于王昭白天劳动,工作晚上开会,生活又差,人很快消瘦下去,他的糖尿病又犯了。随行的人员商量决定每天晚上给他煮一碗蚕豆角。当警卫员小苏把一碗蚕豆角端到他面前时,他说:“贫下中农生活这样苦,都舍不得吃青,咱们怎么能带这个头?我们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不能有任何特殊。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忘啊!”小苏低下头,不知说什么好。王昭拍着他的肩膀乐呵呵地说“豆角我不吃,还是照顾照顾我们的下一代。送给房东的孩子吃了它吧,账要算在我的头上。”他还说:“我们冷,才能想到群众身上衣服少;我们饥才能想到群众肚子饿。不能亲身体察贫下中农的疾苦,怎能积极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小苏端着蚕豆角愉快地走出房门,但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王昭用自己的行动,与青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他要从一个地方离去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说:“你住在我们这贫家寒舍,没吃我们一碗白面片,真不过意啊!”王昭回答道:“我们下来就是为群众办事的,你们能住,我们也能住;你们能吃,我们也能吃,我们是一家人。”

猜你喜欢
干部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好干部之歌
临渭干部的成长攻略
“五拍”干部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组工干部要“C位出道”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