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方式及风险控制

2017-08-21 09:36袁欣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融资方式风险控制风险

袁欣萍

摘 要:任何企业自创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都离不开融资。本文的主要目的通过了解企业在筹资方面面临的困难、承受的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并有效控制融资风险。

关键词:融资 融资方式 风险 风险控制

一、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及商业信用融资。在实际操作上,因股权融资对企业条件要求高,且审批流程复杂,只有少数企业成功。债务融资相对股权融资限制少、速度快,因而适用范围广。商业信用融资存在于商品采购和销售环节,这种方式最普遍,且债务方基本不承担融资成本。

二、融资风险及产生根源

任何融资方式都有风险,企业只要融资就将承担融资风险,融资风险具有强制性和时间性,不因国家宏观政策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消失。企业通过合理安排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将融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一)股权融资的风险

(1)前期精力和费用投入多、时间跨度长、成功的不确定性大。

(2)股票上市会增加公司被收购的风险。

(3)上市后面临的监管严格,信息披露可能泄露商业秘密。

股权融资的风险是固有风险,不因国家政策、经营业绩、行业竞争的变化而变化。

(二)债务融资

通过负债筹集资金,主要是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而形成的融资。大多数企业都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具有普遍性。其产生的风险也更为企业所关注。

(1)融资规模风险。融资规模与风险成正比,企业融资规模越大,支付的固定利息费用越多,风险也就越大。

(2)融资结构风险。企业应合理安排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的比例,长期投资项目应使用长期借款;流动资金周转应采取短期借款。如果融资的期限结构不合理,将短期借款投到长期投资项目,可能因后续资金不足,导致长期投资项目失败最终引发企业破产;相反,如果将长期借款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则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3)国家宏观政策风险。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除自身经营状况符合银行的信贷条件外,更取决于国家金融宏观政策。如果企业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则不但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更可以享受利率或其他优惠;而如果企业处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则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4)行业竞争风险。当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性不强,则行业整体的利润率较高,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反之,当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打价格战,则行业整体的利润率较低,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弱,甚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三)商业信用融资

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这种商业信用运用广泛,在短期负债融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商业信用融资的风险相对较小,其风险点在于是否因享受信用而丧失价格优惠;同时要关注信用期限,不能因信用期限太长而失去与对方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三、融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融资风险可以被降低,但不能完全被消除。企业根据自身规模、经营状况、资本结构及国家宏观政策、行业性质等,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将融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慎重选择股权融资。一旦决定实行股权融资,就必须一往无前,确保成功。现在国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应把握有利时机,从市场融资后将企业做强做大。

(2)合理安排债务融资的筹资结构。根据企业具体资金需求,确定采取何种借款方式。对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的项目投资,应申请长期项目借款;经营性流动资金周转或季节性资金需求,应申请短期借款。项目的期限和借款期限不能错配,否则将造成资金链断裂或融资成本增加的风险。

(3)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和国家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凡是能认真研究和利用国家政策的企业,都是发展快、效益好的企业。当前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长期债券,来筹集长期建设项目资金或调整现有的融资结构。

四、结束语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融资,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同的融资方式,其对应的融资风险不同。

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合理安排融资方式、融资规模及结构,当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或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企業应以多承担部分资金成本为代价,也要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以维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1版

猜你喜欢
融资方式风险控制风险
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究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