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建设步骤

2017-08-21 07:41赵明珠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赵明珠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完善和健全提供了实践认识基础,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制度文化具有中介性和规范性,同时和企业制度区分开来,其形成过程经过企业价值观形成与塑造、企业制度的制定和员工认同三个环节、两个阶段、同时满足三个要素。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步骤也经历企业制度文化的诊断、规划和设计、导入与实施三个阶段。

关键词: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形成;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步骤

企业文化的学说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成就企业百年基业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这一观点已深入企业家内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与企业规章制度这一硬性管理手段互相补充的柔性管理手段。“企业制度文化”一词很好地连接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文化体系与结果不断完善、企业氛围更加融洽。研究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形成过程与建设步骤,对实现企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制度文化的概念

企业制度文化,又叫企业文化的制度层,是指企业根据其核心价值观制定一套企业制度,并内化为员工自我认同、外化为自律行为的一种文化状态,具体表现为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情况和员工认同程度。

就其性质来看,企业制度文化具有中介性和规范性[1],中介性首先体现在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的中介,既能适应企业物质文化的具体形式,又能对塑造企业精神文化起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既体现了人的意识,又由具体物质形成所构成。企业制度文化的规范性,表现为企业制度文化是在员工认同的基础上,给予员工行为一定的强有力限制的文化,同时这种规范具有普遍性,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二)企业制度与企业制度文化的关系

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区别。企业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维持企业运行秩序而制定的系统化、标准化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方式,它仅仅指的是企业某一规章制度。而企业制度文化则侧重于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一种实现广大员工自我认同、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制度机制,使广大员工真正从内心认同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从而外化为行为表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因此,企业制度文化的实质就是在企业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等各个环节中体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景,从而使得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

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又相互联系。企业制度的制定与被认同是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条件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文化的物质基础。而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制度落实与完善的主要动力,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制度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促使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利的行为规范或制度的形成。

二、企业制度文化的形成

企业文化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2],其中企业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又包括企业价值观形成与塑造、企业制度的制定和员工认同三个环节,经过企业价值观制度化、制度他律到文化自律两个阶段,好的企业制度文化要具备符合企业价值观,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能提升企业精神三个要素。

(一)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三个环节

1.企业价值观形成与塑造

企业价值观是指导企业生产开发、经营管理获得成功的企业全体成员所拥有的关于共同信念、经营理念、是非标准以及协调人—人关系与人—自然关系方面的企业价值理念、企业价值知识的根本观点的总概括,是关于企业一般价值的根本观点[3]。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重点谈论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经由价值观的萌发、提炼、表达、形成雏形与基本内容四个环节。企业价值观可来源于社会主流价值观、企业家、企业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群体、或多数员工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些企业价值观的直接来源中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素,并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来,再向员工广泛宣传并征求意见,进行反复地修改,最终形成企业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企业价值观以及以它为主导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体系,要根据经营环境、企业使命等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如华为公司的《华为基本法》就经过了若干次的修订。

2.企业制度的制定

企业价值观形成之后,要将企业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具体规章制度之中,即企业具体的规章制度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价值观而制定。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那么依据企业价值观制定的企业具体规章制度就一定要为“创新”服务,企业领导体制的确定、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激励机制的选择等都要有利于激励员工创新。

企业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分为企业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评估、纠正再到更完善的企业制度的制定五个环节,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循环圈,将企业制度不断地完善。总之,企业制度所体现出的价值观要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才能实现企业制度文化的“知行合一”,才能使员工真正认同。

3.员工认同

一个企业的制度文化是否真正形成并发挥了功能,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企业员工是否真正认同,员工认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制度能否内化于员工内心、外化为员工的具体行为。

员工对企业制度产生认同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首先是员工准确理解了企业制度与企业价值观的具体涵义,不会因表达不当引起理解偏差;其次是企业制度与价值观能激发员工某种情感,比如海尔公司的价值观之一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从而对产品和员工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追求质量”这一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制度的目标,激发了员工的责任感;接下来是员工将产生的情感外化于具体的行为,这一步骤是员工自发的,只要产生了某种情感、给予其情感的表现空间,情感就会外化于员工的行为;最后就是鼓励员工的某些行为,促使员工将自身的行為内化于身,真正形成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制度的认同感。

(二)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两个阶段

1.价值观制度化

价值观制度化是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即根据企业价值观制定企业制度,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这一环节转变到“企业制度的制度”环节。

2.制度他律到文化自律

“企业制度他律”到“文化自律”是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企业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规范最初只起到“他律”的作用,即员工行为受到制度的约束或激励而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员工的真正认同,而是出于制度的规范。如何让员工真正产生认同、进而自觉遵守并维护企业制度?这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自律”作用,员工深受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明显感到企业制度的激励功能大于约束作用,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员工真正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一部分,能自觉地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并获得物质上或精神的满足。

(三)企业制度文化形成的三个要素

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下的企业制度要符合企业价值观,并能较大地发挥激励作用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提升企业精神、丰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要重视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

三、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步骤

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企业愿景和企业领导及员工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总的来说,一个企业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可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企业制度文化的诊断

诊断是一个医学名词,指的是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判断,是用来认识疾病从而对其治疗和预防的前提,在中医中叫“望、闻、问、切”。这个过程应用到企业制度文化上,即对企业制度文化进行诊断。企业制度文化的诊断是建设企业制度文化的首要步骤,是发现企业制度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制度文化进行诊断可通过书面文件的搜集和整理、内外环境的调查和现场调查等步骤,邀请企业之外的专业人士组成专门的评估诊断小组,对企业员工进行访谈或匿名问卷调查,从而发现企业制度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并与企业领导、企业员工代表一同商讨解决问题。

(二)企业制度文化的规划和设计

在对企业制度文化进行诊断以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诊断结果,结合企业经营环境、行业特性与企业特质,对企业制度文化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设计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的規划与设计要遵循历史性、社会性、个异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首先通过与企业领导者的深度会谈,明确企业领导者和高层领导团队的深层理念与最终目标,并收集员工意见,进而制定企业愿景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此为依据推行相对应的企业制度。其次根据企业精神所设计出的企业制度,包括制度体系、企业习俗和员工行为规范等部分,因此企业制度文化的规划与设计者,需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出适合该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文化体系。

(三)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入和实施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努力,诊断发现了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目标,最后一步则是将符合企业精神、能切实解决问题的企业制度导入至企业运营中,并推动全体员工在观念上对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所蕴含的企业价值观产生认同,实现“令民与上同意”。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入和实施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宣传符合企业理念的故事与人物、领导的亲身示范、活动体验、交流讨论和案例等等,针对不同的企业要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只有真正符合企业实际、深入员工内心才能产生员工主观的认识,否则只会变成“知识”,而不会形成员工内心真正的认同。

参考文献:

[1][3]戴钢书.《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第141页

[2]高秀英,对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