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毁农产品之原因探析

2017-08-21 02:20董丽华
大经贸 2017年7期

董丽华

【摘 要】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暴跌和大量销毁农产品的现象。本文从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当时农产品价格暴跌的原因,并对罗斯福政府和生产者销毁农产品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大危机 农产品价格暴跌 销毁农产品

1929年-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在此期间,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停产,失业率激增,农产品价格暴跌。在农业领域,农产品大量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政府和生产者为挽救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他们倾倒牛奶和咖啡,烧毁小麦和棉花,屠杀猪仔和奶牛,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农产品价格为什么会暴跌?政府和生产者为什么要销毁农产品?

1,农产品价格暴跌的原因。

1.1社会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美国社会的财富总量在增长,但上层阶层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高于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水平,工农群众的消费能力不足。其次是社会财富更多地用于投资而消费过少。1923年-1929年,投机收益从100增长到410,工资指数仅仅从100增长到112,用于消费的收入远远低于用于投资和流入富人腰包的收入。整个美国社会出现了紧缩消费和增加投资的趋势。富人阶层分配到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他们将积累的财富大部分用于投资而非消费,这也限制了社会整体购买能力。

1.2大萧条造成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首先是大危机爆发后银行业收缩信贷。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低息贷款和分期付款等提前消费信贷行为为社会提供了消费能力。但是,胡佛政府认为股市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出台了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打击股市投机,造成股市大跌和大量银行倒闭。幸存的银行大幅度缩减分期付款等信贷业务,社会的有效需求被打回原形。股市大跌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大量工人失业,1933年,失业人数超过1500万。贫困人口迅速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社会大众的购买力进一步被削弱,造成社会在农产品消费上的有效需求不足。

1.3国内市场饱和的同时,国际市场严重萎缩。

国内市场饱和造成农产品过剩的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也在萎缩。由于美国长期实行高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其他国家实行报复性措施。“1932年有25个国家加入了这场报复,从而让美国的出口量减少了一半。”国际市场的萎缩也是造成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4长期供给过度造成农产品过剩。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农业就已经经历了长达10年的由农产品过剩等原因導致的衰退。加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分期付款等提前消费信贷行为造成的虚假繁荣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

2.政府和生产者为什么要销毁农产品?

2.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导致价格下降时销售收益反而减少。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降价销售反而导致销售收益减少。这就是“谷贱伤农”的现象。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重创了美国农业,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出售价格下降了近50%。在纽约州,牛奶平均收购价从1931年每100磅2.25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每100磅0.99美元。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农业生产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巨额亏损。许多依靠抵押贷款维持经营的农场主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陷入完全破产的境地。

2.2.农产品的特殊性导致的销毁。大多数农产品具有保质期要求,超过保质期就不得不销毁。以牛奶业为例,奶牛的饲养,挤奶,牛奶的保鲜,运输,销售都会产生成本。如果牛奶的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会导致生产牛奶无利可图,牛奶超过保质期就不得不倒掉,而牛奶生产无利可图而且继续饲养奶牛会造成进一步亏损,所以就出现了屠宰奶牛的现象。西部农场主牲畜销售不掉又养不起,只好宰了扔进峡谷。因此,出现了销毁农产品的现象:养猪场场主将活猪扔到密西西比河中,棉花种植园主则会因为棉花销售收益无法弥补采摘,加工和销售成本而不得不让棉花烂在地里或被翻耕掉。

2.3 销毁过剩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并增加销售收益。

农产品供过于求,销毁过剩农产品,可以减少供给,提高价格。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提高时,需求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幅度,销售利润增加

毁灭农产品的不仅仅是农民,农业资本家,农场主等生产者,还有力图稳定农产品市场,挽救危机的联邦政府。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施新政,颁布《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AdjustmentAct,AAA),实施一系列的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目的是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的手段,鼓励农业生产者减耕减产,调整基本农产品的产量。农民为获得补贴,大量缩减耕地,大批屠宰牲畜。“自愿与政府结成合伙关系以减少过剩并因此提高剩余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生产者,都会根据他的受限配额得到利润补偿。”1933年南方棉花种植者翻耕掉了1000多万英亩的耕地,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农民获得了每英亩6-20美元的补贴。1933年,政府收购了600万头猪,1934年,政府在24个遭受旱灾的州收购了700万头牛。

值得一提的是,联邦政府将一些毁灭掉的农产品用于救济。1933年,联邦政府虽然毁灭了600万头小猪和种母猪,但是政府出钱将屠杀后产生的猪肉制成腌肉,通过联邦剩余救济公司分发给了失业家庭。苹果、面粉等富余农产品,进入“联邦救济合作机构”的分发渠道。过剩的库存棉花被制成褥子和衣服分发给了失业者。

销毁过剩农产品,价格提高,生产者获得了利润,供求趋于平衡,农产品市场逐渐恢复稳定,所以毁灭农产品在当时是理性的选择。人们成功利用市场规律挽救了农业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 [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