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作为时代背景,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必须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与自身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创新读者服务理念,有效应对各类挑战,增强读者服务的专业性、主动性,进一步扩大服务广度、深度,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
一、引言
“互联网+”在我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其为信息资源的分享交互带来了便利,社会的各个领域也由此进行转型升级,引发了各种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理念和思维向新兴业态转型快速演进。同时,互联网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如何运用”互联网+”提升图书馆创新服务能力、更好地迎合用户需求成为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
(一)“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但“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把互联网作为传统行业发展的工具,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从用户体验出发,最大程度迎合用户需求,其中互联网是主体,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传统行业属于从属补充位置[1]。
(二) 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问题
一是纸质文献利用率低。大多公共图书馆根据不同的文献载体, 设置不同的阅览区域。读者查询到不同类型的文献时,往往需要到不同的阅览区域进行借阅。
二是文献检索程序繁琐。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了馆藏书目联合检索,但仍无法做到对图书馆资源的统一检索。如读者检索某一知识点时,除了利用书目检索系统检索相关书目信息外,还需要通过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检索引擎,经过多次检索才能获取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完整文献信息。
三是文献获取途径单一。读者在利用互联网检索到了自己所需的文献后,纸质文献必须亲自到指定馆藏阅览室进行借阅。甚至一部分的数字资源也需要在图书馆内利用固定 IP地址访问才能获取。获取方式的单一性,使得一些到不了图书馆的读者无法使用图书馆资源。
(三)”互联网+”與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通常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设立目的是为从儿童到成人的所有普通居民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阅读服务。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深入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公共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到这一点,纷纷推出手机APP、数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新服务形式,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资源,在线组织阅读活动,增强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查询借阅信息、进行在线阅读、检索信息资源、与其他读者交流等,提高了用户群体的活跃度,对用户持续阅读产生积极影响。
三、结合”互联网+”创新读者服务
(一)最大化开放
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和资源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对外开放,扩展业务场所面积,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保障所有读者最大限度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的权利,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延长服务时间、拓展服务空间,加强馆际间合作,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综合化服务。
(二)创新服务内容
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整合,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展示形象化、服务网络化。强化数字图书馆整体建设,实行自建资源和外购资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让读者更方便地使用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做到服务内容的创新,还要加强对服务的宣传,激发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让各种服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行为进行数据挖掘,从而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可以招募志愿者采用网络在线互动等方式,与读者开展一对一沟通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四)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平台
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和网络新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快捷、服务的方便省时[2]。要根据新媒介如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移动化、及时化、发布便捷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及时发布服务和活动信息,为读者提供便捷化服务。
(五)建设自助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城市人流量较大的街区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延伸阅读服务。读者不必亲临图书馆,也不受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的限制,可以在方便的时间、邻近的地点快速地借阅、归还图书。要加快移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为手机用户推出在线阅读新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随时随地碎片化阅读需求。
四、“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很难彻底解决的问题:信息安全。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数据挖掘,通常需要大量收集读者的个人行为信息,对其进行处理,来完成对不同读者群体阅读需求、阅读特点的划分,便于制定针对性的阅读服务策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读者隐私数据安全防范问题。因此做好读者信息安全工作,将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资源信息标准问题
“互联网+”条件下,需要对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每一条信息,要赋予信息标识,便于读者进行检索,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识标准。每一条单元信息,需要涵括固定的字段信息,并且按照相应标准,对每个文献或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形成完整的资源库。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献类型、载体的不同区别,在实现资源库文献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资源数据加工有标准可依。
(三)软硬件开发投入
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依靠图书馆原有条件和资源难以实现,需要大量经费用于软硬件建设,如物联网建设方面,需要购买感知层的设备,通信网络建设方面,需要购买设备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同时,图书馆对技术的开发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投资[3]。 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全部由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且不允许开展经营性创收业务。由于经济状况、文化事业重视程度不同,各地政府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投入程度也有所不同,资金成为公共图书馆开展“互联网+”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高素质馆员培养问题
在“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中,馆员不再是只进行简单地借还文献、实体文献的整理等工作,而相应的变为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及针对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而这些工作内容需要利用数据挖掘等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提炼,转知成智的一种知识增值性开发,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升,将馆员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及业务培训结合起来,全方位、多途径地提升馆员素质。
五、结语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必须把自身优势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创新服务,坚持最大化服务等服务理念,处理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骁斌,“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情报探索,2016(1):116-120.
[2] 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3] 王滢,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探析[J].现代情报,2015(3):175-177.
作者简介:张婉莹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活动培训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