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在“垃圾围城”压力之下,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各相关主体责任是当务之急。
“用一个塑料袋装好,拿到楼下扔进小区的垃圾桶里。然后,垃圾就与我再没有什么关系。”纪录片《垃圾围城》导演王久良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尽管我国鼓励和试行垃圾分类多年,但收效甚微。今年3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随着方案的发布,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垃圾强制分类考核要求。垃圾强制分类有望落到实处,“垃圾围城”问题也将可能破解。
不了了之的尴尬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正式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序幕。而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有所提升,但垃圾分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以往我们垃圾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够清晰和明确。”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以前垃圾分类有废品回收再利用系统和环卫系统,但这两个系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直没能有效衔接。
“我知道要进行垃圾分类,之前也尝试过,但后来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做。而且即便分完类,环卫车来时也全倒在一起拉走。”谈起垃圾分类,家住北京的李女士深有体会。
其实,和李女士有相同经历的居民并不在少数。在本刊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多数居民表示自己只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对分类标准并不是很了解。走访北京的多个小区后,记者发现绝大部分的小区都会有不同标识的垃圾桶,但是分类投放的人却很少,垃圾桶中的废弃物混杂在一起。
据记者了解,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主要有“三分法”(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其它)和“四分法”(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易腐垃圾、其它)两种。按照方案,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但对于有害垃圾则必须强制分类。
“垃圾分类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分类还需要后端的分类回收和分类处理等环节来配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王维平说,任何一环脱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在他看来,我国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之所以推行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收运体系不通畅,“很多社区是由物业委托第三方单位进行收运,环卫部门的专业收运队伍甚至不能进入社区进行操作,对垃圾分类的监督更无从谈起。”
由鼓励向强制转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垃圾围城”越来越成为城市之痛,垃圾分类迫在眉睫。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并以每年8%至10%的速度递增。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在“垃圾围城”压力之下,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各相关主体责任是当务之急。
“分类处理系统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說,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则是政府责任。方案要求,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在2017年底前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和相关企业是此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主体。
对此,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巡视员冯良解释说,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方案提出了强制分类和引导分类同时开展的思路,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先行采取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在目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则以引导分类为主。刘建国也认为,在公共机构和企业先行推动垃圾强制分类,责任人明确,组织动员能力强,任务好落实,效果好考核,这样可解决在居民中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时执行难等问题。
多举措助推垃圾分类
尽管方案没有对居民做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但目前很多城市正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将居民纳入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主体。以深圳为例,作为率先开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深圳模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5月19日,深圳市印发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提出,“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系统设施建设。”6月3日,《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正式发布,标志着深圳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据了解,深圳采用专业化分类和社会化分类相结合的“双轨”战略,运用“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全面构建“源头充分减量、前端分流分类、中段干湿分离、末端综合利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根据“指引”,对于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住宅区物业企业或个人,相关部门将进行罚款处罚。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市采取“强制+试点+引导”来推进垃圾分类。今年年初,北京市提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实施垃圾强制分类,推进垃圾减量,推广“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鼓励居民垃圾分类。
在被评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小区,居民们正在试用“e资源垃圾智慧分类综合服务平台”。“居民在‘e资源注册账户后,会领到一张磁卡和一些不干胶二维码,将垃圾分好类后在塑料袋上贴上二维码,刷卡投入垃圾箱即可获得积分。”北京环卫集团城市微环境公司的工作人员孙璎告诉本刊记者,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以此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孙璎说,目前这套垃圾分类方法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安贞街道和小关街道,垃圾箱已经投放1000多个,每天都有人员回收,再通过公司的纯电动车辆运到城外的分拣中心,之后送到不同的垃圾处理厂。
据悉,“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完成6个餐厨垃圾处理建设项目,新增每日1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下一步,北京市还将探索设立垃圾不分类、不收集的惩戒机制并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