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携手“德国工业4.0”

2017-08-21 12:27王凤娟
中国报道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德参观者德国

王凤娟

中德合作绝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而是能够把市场和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是强强联合的明智之举。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中德两国企业创新理念携手合作,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发展潜力。

7月的柏林,风清气爽,绿荫掩映中的柏林视觉艺术中心正在举行精彩纷呈的“感知中国·德国行”创新中国主题互动展。展览通过图文专题和现场科技产品互动,在柏林观众的家门口展示了中国的创新发展和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我对量子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到中国亲眼去看一看,学习这项先进技术。”德国参观者Georg Engelhardt看完展览之后意犹未尽地向本刊记者感慨,他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对展览中的科技创新产生了浓厚兴趣。

创新中国展邂逅柏林

“感知中国·德国行”创新中国主题互动展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工作局主办,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INTERNI设计时代》承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协办。

展览中,中国自主研发的飞机和高速铁路模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VR沉浸式体验“虚拟敦煌博物馆”、无人机巡场跟拍、机器人集体舞蹈和3D打印糖果等成为展场的亮点。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在展览开幕式上说,本次展览为德国观众亲身感知创新发展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约亨·勒恩拿德博士说,“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合作,肯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他还呼吁德中两国中小企业间加强合作。

“当今的中国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成果。”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陈实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中德两国合作呈现更多契合点,不断获得创新合作的动力。

“这个展览很有趣,移动互联改变着生活,蜂窝物联网、智能水泵、智能巡检、智能交通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参观者Thomas Rahmlow在中国移动的展板前驻足观看。

“水陆两栖的飞机很酷,这架飞机如果用于投水灭火是实施救援的神器!”参观者Leonore J?rss仔细观看AG600飞机实物模型后说,中国航空发展真快,机型这么多,期待能亲身体验实物飞机的航空展。

“看完展览才了解中国石化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这么多创新的研究,这很棒!”前来参观的德国夫妇Ulrich Weber和Lynn Weber对中国创新的成就感到惊叹。

浓缩中国创新成果的展览令参观者感慨,不少参观者表示,这次展览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巨大变化,“惊喜”“期待”“自豪”“振奋”和“中国制造”“中德合作”等成为出现频次最高的观后感。

中德创新的黄金搭档

2014年10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共同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这也是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成功进行国事访问时与默克尔总理达成的共识。

李克强总理表示:“创新实际上是为中德关系装上了新的引擎。我们还是应该以创新为引领来加强我们之间的合作,中德创新合作不止于科技,不止于基础研究,不止于教育领域,更多的可能会表现在我们企业之间合作,通过市场的合作。”

目前,“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这对中德来说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始终重视工匠精神的傳承与科技的创新,德国也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闻名于世,两国在工业领域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高度互补。德国拥有先进技术,而中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以及广泛的制造业基础,且研发人员多、研发成本相对低。

“中德合作绝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而是能够把市场和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得更大,是强强联合的明智之举。”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互利共赢是“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根本目的。

创新力量正在崛起

近年来,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从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包容”等为关键词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深入对接,中德两国企业创新理念携手合作,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发展潜力。

在前沿技术领域,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诞生;在航天领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在航空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民机技术集群式突破,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完成穹顶吊装,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连续试开采60天,创造世界纪录。一系列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航空工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中国移动加快5G网络加速布局,抢占通信技术革命先机;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研制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石化在芳烃成套技术、页岩气、现代煤化工、生物航煤、地热及节能减排领域开展专项行动;“数控一代”让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业;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这样一个个创新点连起来,组成中国闪亮的创新名片,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重要基础。这些创新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不仅改写了世界科技产业版图,也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亮点。

猜你喜欢
中德参观者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最美的蝌蚪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花开的声音 身心的交响——“2014中德合唱大师班”培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