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大量扩招,高等教育在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深层次地变革与创新,在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开展非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可以看做是人为后天养成的素质,是指除了针对某项工作而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应该具有的为人处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本文以目标教育为基础,提出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理论框架“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方阵营、四个阶段”,以期提高全社会对于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关注,并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非专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求职成功率。
【关键词】目标教育 非专业素质 体育院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28-01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量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激增,但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确逐年突出。虽然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在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后,所掌握的实际素质能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完全契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在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确需要进行深层次地变革与创新,需要在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开展非专业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为培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最高目标。
非专业素质可以看做是人为后天养成的素质,是指除了针对某项工作而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应该具有的为人处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在目标视域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义务与职责,更需要社会教育延续与加强,用以保证大学生进入社会能够更出彩,尤其是体育院系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较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目标教育视阈下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理论、概念体系、现状、路径的研究则势在必行。
2.理论框架
我们将目标教育视阈下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框架称为“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方阵营、四个阶段”。
2.1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构建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满足体育院系大学生在就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现实需求,实现体育院系大学生对人、在校、处世的更高要求。高校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对于促进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始终围绕目标视域下,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这条主线展开研究。
2.2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是指培养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短期基础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体育院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个人价值观方面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目标,更要结合具体实际来培养自我,如团结、明礼。
在心理方面体育院系大学生在校多面对竞技性比赛或事件,因此主要培养其面对抗压以及面对失败的受挫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平衡心态等。长期心理目标则在短期心理目标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抗压能力,全面锻炼其面对社会压力的能力。
2.3三方阵营
三方阵营,就是社会、高校与个人三方面。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现阶段主要还是依靠高校来完成,在学校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非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在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的构建中,高校应树立以目标引领发展、宏观指导方向、微观渗透理念为始终,按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做好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结合高校、社会以及个人三方阵营力量下,探讨合理构建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具体形式和实施规划。
2.4四个阶段
本文通过角色适应目标规划、综合能力初步教育、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检验四个阶段规划与构建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路径。
(1)角色适应目标规划。大学生在入学时需要其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但此阶段的大学生多处于高中阶段既设目标已基本达到,未来长期目标未设或模糊的状态。体育院系大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该角色适应期相对较短,而且在大学前较强的专业素质要求前提下,存在不重视或忽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初入学阶段是角色适应目标规划的黄金时期。
(2)综合能力初步教育。在体育院系大学生学习生涯目标规划阶段,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基本为目标设立和理论讲解,同时由于在初始阶段学生仅在专业技能等单项能有所显现,呈现综合能力弱,专业素质突出不明显的现状
(3)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该阶段体育院系大学生已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基本确定,但容易出现两极化发展状态。因此,这个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院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目标影响个人,以学校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4)综合能力检验阶段。大学生在该阶段属于学校课程已经基本完结,与社会开始初步接触,进入准就业时期。该时期体育院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检验,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一种检验与被检验、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这也是大学生在职业目标下的全面提升阶段。
3.结论
非专业素质可以看做是人为后天养成的素质,是指除了针对某项工作而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应该具有的为人处世的理念、品格、能力、知识、方法等。因此,在目标视域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义务与职责,更需要社会教育延续与加强,用以保证大学生进入社会能够更出彩,尤其是体育院系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较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目标教育为基础,提出體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理论框架“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方阵营、四个阶段”,以期提高全社会对于体育院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关注,并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非专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求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晓明,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李亚东,田凌晖,主体性评价及其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15(3)
[3]侯晓明,我国部分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J].中国教育报,2014(11)03: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