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群英
(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 510220)
1.1 核心素养的当代理论 虽然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其思想是共通的,即都重视公民的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并且都强调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基于经合组织(OECD)“素养的界定与遴选”,中国台湾学者提出,“核心素养是指较为核心而重要的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适应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素养,需要通过各个阶段的长期培养得以形成”。具体内涵包括:①沟通互动(语文表达与符号运用、咨询科技与媒体素养、艺术欣赏与生活美学);②社会参与(公民责任与道德实践、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国际理解与多元化);③自主行动(身心健康与自我实现、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1]。
1.2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3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涵 在教育部专家讨论稿中拟定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所谈论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关键表现,或者理解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4个内容。笔者结合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与课堂教育实践,整理归纳出“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涵”的4个方面(表1)。
表1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涵
2.1 教师理念上要体现多元融合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生物学教育多元融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高素养:①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②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③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④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⑤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
2.2 学生活动中要加强知行合一 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几乎达成了共识——应当在学生活动中明确地教给他们科学方法,甚至认为学生对科学方法或过程的理解比对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明确探究、实验流程中各项行为所对应的能力要求,从而给学、教、评等给予更明确的指导信息,帮助学生在完成活动时真正在“做”中有“思”。
2.3 课堂教育不可忽视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可显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2.3.1 作为整体构建课堂,还原亲历探究历程 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核心素养。例如,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通过补充教材史料,采用生物学发展史教学,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经历知而识之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科学家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和巧妙的工作方法,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学会认知和合作共处,内化知识、能力与态度并提升为素养。
2.3.2 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适时穿插,提升课堂整体效率 ①作为课前导入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为新知识的引入作铺垫;②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资料:例如,在讲完DNA分子的结构后,补充介绍“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③作为扩展性的阅读资料:教材中很多生物学史的内容均属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扩展性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④作为章末总结的系统资料:教师若在某章小结的时候花上几分钟介绍该章的学科简史,这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对完善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结构十分有益。此外,科学家不断发现和研究的问题,科学名言、警句,科学家访谈,研究方法、模型,突破研究瓶颈所用的其他学科的技术、思维、理论等都可作为引入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