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130-02
目前,世界人口和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质资源高度消耗和自然环境被高度污染,这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球是人类惟一能够作为人类家园的星球,这个家园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危险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唤起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今天的小学生正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的环境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今天所受的教育情况来决定,而环境教育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小学数学课也担负着环境教育的任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数学课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环境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实现了数学课与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在数学课中学到数学知识,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诱发兴趣,培养环境意识
1、利用主题图,培养爱护动植物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材料。这些内容都是数学课对學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优越条件。如(北师版)一年级下册34页“我和小树一起长”中的两幅插图。出示图(一),学生观察后,我根据画面情境有意引入:“3月12日。植树节到了,淘气和同学们到山上去植树。从图上你知道哪些班参加了植树活动?”学生们纷纷回答:“有一班、二班、三班参与植树。”“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呢?请同学们和同桌交流,并列式解答。”接着出示图(二),一年后淘气坐着飞机又来到了这个森林。小树长高了,淘气跑去和小树比高矮。通过这些场景,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不仅巩固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比多比少的知识,并结合实际了解了植树节的由来、植树有什么好处,明白了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要从植树开始。
2、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善待有益动物。如(北师版)四年级上册89页习题5:“蚯蚓可以消化许多生活垃圾。一个蚯蚓养殖场50天可以把4000千克的生活垃圾全部消化。这个养殖场一年可以消化多少垃圾?”以上事例,是课改后教材从数学的角度向学生渗透蚯蚓是有益动物。教师只要善于研究教材,做一个有心人,就能透过数学的本质找到环境教育的影子,从而激发学生们爱护动植物的情感,培养他们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进行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北师版)四年级上册10页“生活中的近似数”。目前,“世界上约有两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1996年统计的森林面积“中国有12863万公顷,美国有29599万公顷,澳大利亚有14500万公顷。”“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1000只。”我除了讲清题以外,还渗透要保护野生资源,保护好野生动物,不要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我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同学的惊诧、义愤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在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待动物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的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的显现出来。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同学们,如果其他野生动物全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我们人类也就不存在了。希望大家一定要自觉的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人类的自然伙伴正常的延续,健康繁衍,人们的行为应该有怎样的约定。”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听,包括一些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也许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的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有破坏环境的恶行,也更意识到环境需要环保。
三、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现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考察、调查。而实践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认识环境,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如学习(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时,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如一个人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几杯水,请你计算我们班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一共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同学们通过亲自调查、统计和计算,知道了浪费水的数目之大,从而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受到环境教育,增强了环保的责任感。
总之,让数学课与环境教育同行的愿望是完全能办到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大自然”的心,时刻挖掘教材的环境内容,选择恰当的辅助资料,引导有方,那我们共同期盼的“碧水蓝天永驻人间”就一定能实现。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