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粉彩仕女的独特魅力

2017-08-18 11:16吴海明
景德镇陶瓷 2017年3期
关键词:仕女画仕女粉彩

吴海明

笔者自从事陶瓷绘画后,数十年如一日,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工匠精神的敬佩,创作出许多作品。在创作中,笔者也在思考,也在不断地进步,虽走过很多的弯路,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陶瓷彩绘这么多种类和题材中,最爱粉彩仕女的创作,或许是因为它的气韵,或许是因为其独特的优雅,于是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粉彩仕女的独特魅力。

仕女画隶属于人物画,那么,就先来讲讲这个人物画吧。人物画是我国三大画类中最早出现的,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画种。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单幅的人物画作品,也就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1号墓(与帛书图像同墓)的《人物驭龙图》。这整幅画的大意就是要表现龙导引墓主人灵魂升天。此画的线描技巧已经较为成熟,行笔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人物画于魏晋隋唐时期发展纯熟,其中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画功精美,人物画迅速发展,原因就是当时思想解放,宗教传入中国,玄学盛行,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大师画派。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出自宋代,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使得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人物画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自南宗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兴起,此后我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画家们都更加愿意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传神。

人物画的种类繁多,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为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为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为风俗,描写妇女的就称为仕女,肖像画称为写真。在画法样式上也有诸多区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的是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叫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的是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又叫白描人物,而以线描为主但是在头面手足上有淡彩的就叫吴装人物。

其中,仕女画以它独特的题材门类在人物画种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仕女画的变迁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念。我国的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自古以来,东方女性的美都被世人所赞颂,诗人们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乐家以音符的形式歌唱,画家们更是用画笔将她们描摹下来。“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画家们所描绘的仕女一般都是取自诗词歌赋或者传奇故事中的仙女贤妇以及神女人物。仕女画在唐代走向繁盛,主要还是因为唐代是封建社会的辉煌期,画家们开始把目光从神话仙女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们。出现了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著名仕女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宋朝时期,封建礼教的深入和程朱理学的兴起,使社会风气变得谨小慎微。此时的仕女画画风沉稳工致,线条法度严谨,人物形象娇小端丽,身材瘦削,体态轻盈,结构严谨准确。元代以后,画坛被文人一统天下,仕女画难以进入文人的视野,因而元代仕女画数量锐减。从整个仕女画发展史来看,宋元时期是仕女画风由晋唐古典风格向明清以后世俗风格的转变时期,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明代的仕女画较为复杂,总体来说分为三个时期,明代早期仕女主要以崇尚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主要发挥宣教功能,题材比较狭窄,反映现实生活的仕女画作品极少。中期在1506~1566年,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促成了地方画派——吴门派的形成。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创作了大量的仕女画作,形成了明代仕女画创作的审美趣味与时代风尚。唐寅画的仕女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自己的女性观。唐伯虎对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赞颂女性的美貌,肯定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赞赏女子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斗争精神。明代中后期的仕女画明显呈现衰落的趋势,效法吴门唐寅、仇英者,从刻画细丽日渐流于柔靡,类型化的细眉小眼的仕女,千人一面,弱不禁风。晚期出现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仕女的代表画家陈洪绶,在浙派与吴派之外,独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

清代的仕女画地位急剧上升,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等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中就有描述:“天下名山盛水,奇花异鸟,唯美人一身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仕女之集大成也。”可见清朝的文人对于美女的喜爱,有人说是因为清代中后期,吏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思想统治的严酷,造成了民生凋敝、万象萧疏残破的景象。文人当志不得展,悲观失望之际常常出入青楼、沉迷粉黛,以美女为表现对象的仕女画,引起了士大夫和其他阶层的欣赏兴趣,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仕女画的需求和发展。在當时,不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文人画家,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并且形成了这种程式化的“病态美人”的仕女形象。这种仕女画风引领了后世仕女画的创作模式,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人文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大致了解了仕女画的前世今生,我们就来说说粉彩仕女的独特。粉彩是一种陶瓷的装饰手法,属于釉上彩,因其色泽温润秀丽而得名。粉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之后深得宫廷和百姓的喜爱,地位一度赶超青花瓷。粉彩博众家之长,采用点染与套色的手法,纹饰显得质感很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同时采用中国国画的技法工笔画、写意画等,结合版画、水彩画、油画等,使得画面精致温润、生动活泼。粉彩的装饰性非常强,是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工艺却是异常复杂,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对于作者的技术以及烧窑的温度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这直接导致了粉彩的价格居高不下。可是粉彩作为一种釉上彩瓷,是不建议用来作为餐具来使用的,由于烧制温度并不是很高,而且一般情况下釉上彩的油料具有毒性,如若用作餐具,恐怕会由于食物的高温使得油料脱落,从而食物中毒。所以,粉彩用作家庭、酒店的装饰是比较常见的。

粉彩瓷仕女是真的“瓷中美人”,美人的身姿跃于洁白的陶瓷作品之上,或温婉柔弱,或清扬动人。在如玉的瓷胎上,绘制出一个个古典美人,两者交相呼应,完美融合。粉彩仕女画的着色也和山水、花鸟画一样,都是从染料开始。作画时,要将画面中“虚与实”、“动与静”、“色彩冷暖”间的种种“对比”拿捏得当,并且结合粉彩油料的肌理加以修饰。头发、面部及手线条,不但要特别细,而且还要比较淡,面部和手部的描绘一般都采用细线描为主,特别是头发和眉毛的用线,讲求起笔、行笔和落笔的自然流畅。衣服与裙衫要根据人物所处时代的不同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落魄弱女子可用浅色,而富贵人家夫人则可用深色或金色,染色时要求浓淡相宜,色调润泽、饱满。

现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是不断提升,我们这辈陶瓷工作者更加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但要深入研究传统画法,而且还要加入新的血液,创作出更加出彩的作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仕女画仕女粉彩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创作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从唐代仕女人物画看中国传统色彩之美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礼教下的光斑”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唐代人物画述评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