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星+杨怡博
摘要:江西省的婺源县与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等地构成古徽州属地。这里人杰地灵,徽派风格的建筑密布于各个村落,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三雕”随着时代的变迁,尽情地演绎着其独特的艺术角色,她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笔者重点考察了婺源县境内大量保存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三雕”装饰。其所留存的“三雕”精美艺术品,高超的雕刻技艺,是国之瑰宝,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婺源“三雕”艺术毫无争议地被联合国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婺源;三雕;艺术;寓意;探析
婺源地处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明清时期婺源属徽州,所以其建筑上具有徽派风格,又由于其临近浙江,所以浙江的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也影响着建筑的装饰。
这里所说的婺源“三雕”是对婺源明清建筑当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种雕刻艺术的总称。
木雕常以枫、樟、柏、槠、楠、枣、杨、桃等作为材料。木雕刀法以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婺源古民居、官邸、古祠堂中的门楼、梁坊、斗拱、驼峰、雀替、窗棂、隔扇、柱础、漏窗等雕刻十分精美。
石雕由于受雕刻材料所限,远不及砖雕、木雕那样细腻繁琐复杂,主要是以动植物形象、书法和博古纹样为主体。雕刻手法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之中。
磚雕是指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进行表面深度雕刻。婺源砖雕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多趋于简练。砖雕的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
婺源的艺术工匠们将“三雕”装饰艺术应用于建筑装饰上,使装饰性风格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它主要有用于祠堂庙宇,园林民居的装饰的表现上,还有的用于室内家具及生活用品上。近年来,笔者每年两度带学生去江西婺源写生训练,对婺源“三雕”装饰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晚期,婺源“三雕”得以昌盛,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婺源是处在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各种木材很多,如樟木,枫木、柏木、槠木、楠木、杨木、桃木等取材很方便,所以婺源的手工艺人将木雕大量的应用于家庭院落的装修装饰,例如室内的门、窗、屏风,日常使用的桌椅、床、书架、书房等等。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则是因为离婺源较近的黟县山中有大量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叫做“黟县青”被广泛用于房屋的基座的建设建筑中,这种石头有它的独特的观赏价值,它经过打磨之后,会呈现出漂亮的线条纹理,这种石材不仅石质坚硬,而且便于雕刻,所以被大量应用。还有就是南方多雨潮湿,石雕可用来做房屋立柱的基座,保护柱子不易发霉生虫。再有就是徽商外出做了一辈子的生意,挣了钱,为了光宗耀祖,回到家乡,他们用大量的财力来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显示荣华富贵的家庭背景和显赫的地位。但又受到地理位置及朝庭的限制,只好花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到雕刻上,他们在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的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艺术工匠,使得这些工匠在大量的实践中雕刻技艺不断炉火纯青,独秀一枝。最后婺源这块土地四面环山,交通不畅,少有战乱,他们的祖先当年就是为了躲避战争而搬迁至此。祖辈的古训教诲使这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耕读并举,亦商亦儒,以商养儒的路子。婺源境内出现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达的历史名人、达官上卿。这些达官商贾赚了钱,发达了又回到家乡开学堂,教育后代,他们的发展同步地带动了此地的文化发展,婺源“三雕”艺术就是在这么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下形成,其初步形成于宋代,至明代清末极为鼎盛。
首先来看看木雕。木雕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构及装饰上,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大多数采用木质结构建,门窗床大都采用雕刻艺术,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显示家庭的经济地位及学识修养。主要体现在房梁、门楼、窗户的装饰图案的地方。其艺术特点是,刻在房梁、门楼、窗户的木雕,形象大多圆润饱满,线条流畅,十分干净利索。线条组织和疏密节奏飞舞律动。造型上或笨拙可爱,或夸张变形突出,简洁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工整,在神情的传递中达到自然传神,人物及动物的动作表情表达得十分到位。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形成经典的模式。当然,明代的木雕相比清代来说就显得拙朴,而到清代,木雕艺术才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而成为主流。清代的木雕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木雕所选的雕刻题材常有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亭阁等。发展到晚清,更多是融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有很多动物常用于木雕中,例如牛羊、鹿马、喜鹊、蟾蜍、蝙蝠等都进行了典型的特征概括,极具代表性。至于植物的雕刻,常见的有菊花、梅花、兰花、莲花等也进行了经典的特征概括。木雕在雕刻中注重了点、线、面的平面化的处理,使之极具有现代感。木雕雕刻中还有一个常用的特点,就是利用暗示的寓意或者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例如莲花和芦笙放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把蝙蝠和仙桃放在一块以为福寿双全;石榴暗示多子多福;三宝方天画戟代表连升三级;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说平生要积善累德。木雕雕刻的图案在日常教育的作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尤其是对于幼学启蒙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福禄寿喜,渔樵耕读,忠孝结义,富贵吉祥,仙人菩萨,无所不包。这些都取之于当时的书本之中。还有些木雕将人们相传的一个个民间故事雕刻于木雕之中,如平步青云,五子登科,官拜公卿,福禄双收,百子图等等用以教育后人。这种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美好的愿望的,都是对人生幸福的完美的愿望及对人生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木雕的雕刻手法十分细腻繁复,讲究艺术的美,有的讲究镂空的效果,镂空的层次多达十几层。所雕刻的题材内容大都在不同平面上,层次分明显示出雕刻艺术十分高超。为了保护木雕不易损坏,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更佳的艺术效果,雕刻完毕,工匠会在木雕表面涂抹一层油漆彩绘,使得颜色鲜亮明快,内部的形象大都用金色或金箔描绘,金灿灿的光彩艳丽使之显得有富贵之气。木雕常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流畅的线条,简洁拙朴的造型,强调对称及富有装饰的趣味,在明代木雕雕刻风格朴实,平面突出。一直到清代后期,雕刻艺术日益繁荣,寻常百姓家家户户都采用木雕来装饰室内家居。
其次来看看石雕。石雕有做立柱的基座的,有镶嵌在墙上的石窗楼窗,造型上有圆形的、扇形的、菱形。其上雕刻著精美的图案,如吉祥瑞兽,梅兰竹菊图等等。还有的应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台柱门楼,起到装饰作用。石雕还有运用在小型动物雕刻上,其造型朴实,神态自然,大多是小狮子或麒麟兽等。再就是将石雕应用到牌坊的建造上,如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帝赐给功臣以表彰其的业绩为其歌功颂德。此时的雕刻艺术价值更是精湛。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兽,牌坊上有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狮子,狮子刻的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狮子和小狮子嬉戏打闹。牌坊中部常刻有仙鹤麒麟瑞兽,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赐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镂空石雕,极尽繁复,一般多为透雕,还有圆雕、线雕等与各种技法的并用。
再就是砖雕。砖雕主要应用于门头上及门槛上,起到装饰作用。用以显示门第的不同,区分家族显贵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多用的是浮雕,凸显出砖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形象,镶嵌在大门门头之上,大多用的是吉祥瑞兽,蟾蜍,钱币,大象,麒麟送子,蝙蝠成双对,宝鼎出祥云,莲花等等。而且砖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拘泥于方形的,常见的有扇形、菱形。在这种形式下砖雕显得十分柔美灵动,砖雕各种形象的表现也十分精细流畅。图案的选择装饰感十分强烈,一般都寓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上略显笨拙,有福气之感油然而生。构图时常采用平面并行排列,使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和门头飞檐组合起来看,门面彰显一种大气,格局不凡的感觉。
婺源“三雕”题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为情节化的人物、故事。如戏曲故事、神话典故、生活习俗、民间传说等等。人物故事所涉及的图案前景多用圆雕,中景楼榭则用为镂空雕,背景的屋宇门户亦有一定深度。为了故事情节的完整需要,画面可透雕十几层以上。婺源“三雕”的雕工讲究刀法,追求刀味,用刀干净利落,粗中有细,柔中带刚,近看似大刀阔斧,实则细腻分明。
婺源“三雕”技艺是徽派建筑的附加艺术,它使徽州传统建筑走向一个更加绚丽斑斓、华美多姿的自我表现时代。它在形体色彩、质地、工艺技巧、构图、艺术立意诸方面都有大量创新,她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体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以便我们将她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琪《徽州“三雕”艺术形制与图式比较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76-77;
[2]陈道龙,戴冰《论婺源古建筑的风水选址》,《艺术百家》, 2007(01):202-203;
[3]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安徽大学》, 2010;
[4]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山东大学》,2005;
[5]张慧《初探婺源“三雕”艺术图形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1(7):58-59;
[6]马永伟的《论中国传统“三雕”艺术对绘画创作中布局与造型设计的启发》,《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2-13;
[7]汪稳生《婺源“三雕”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8]陈道龙,王飞凯《浅析婺源古建筑“三雕”兴盛的原因》《美术大观》, 2007年05期。
课题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一般项目课题编号:YG20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