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环节与缝合

2017-08-17 08:54王佳
魅力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张仃蝶恋花篆刻

王佳

篆刻艺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发展,在历史中,草篆也早已出现,并非李骆公原创,如明代赵宦光、邓散木的篆刻。李骆公并不像前者只是在夸张字形、笔法随性上做文章,而是勇于创新钻研,将图像画的因素创造性的运用篆刻的艺术作品中去,还讲究墨色的变化和刀法的运用。

李骆公的草篆作品形式不定,与其篆刻相映成辉,或取传统诗词,或撷取其中一字半句,变化多端,却不显得孤立呆板。若就王曼恬出有关“雨”字创作和阐释而言,似乎同时也为我们欣赏李骆公的草篆供了新的视角。“雨”字在李骆公的作品中较为常见,毋宁说有关“雨”或“雨”字部首的字在古诗词中多有出现。如作品《张继——枫桥夜泊》中,“霜字上部的“雨”部首实为所谓“四点”,若出现在《蝶恋花》中,想必可以免于人患?在其另一幅作品《听雨》 中,“雨”字的下半部“雨点”数相比《蝶恋花》中的有过之无不及,同样的“雨”字在《漓江烟雨》中更是似如倾盆大雨,自上而下,气势磅礴。显示了李骆公草篆“因情制宜”、“因景制宜”的艺术特色。

在此例举,并非为了刻意来反驳江青集团,此等也是多此一举。相反,因此事件,我们无妨将“雨”看作是李骆公的草篆艺术中“断裂的环节”。它首先在文革中被发现,这是特殊时期强制的一种“割裂”,而对于王曼恬一派对之的相应解读,可以看作是对这一 “断裂的环节”的“缝合”。

显然,这一“缝合”在当时的语境以及环境中是 “有效的”,因为现实情况是它确实生效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被拒绝送展;二是,相似的创作资源被剥夺或削弱,包括创作空间、创作自由,以及展览出版宣传的机会等。在当事人或旁观者看来,这种“缝合”是牵强的,是松散的,它处在“虚掩”的状态,等待着“合理”的“缝合”,这一可观改变直到“四人帮”垮台之后才得以成为可能。刘海粟后来评价李骆公的草篆,说是在从事一种“返祖”实验;张仃说他的草篆“讲究‘古法用笔和墨色的变化。他的艺术中所特有的装饰、变形、夸张,酷似交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包含着诗情画意” [1];而丁伯奎从以下几个角度“缝合”。一,李骆公注重掌握大篆中许多字的象形特点。二,李骆公注重古文篆书线条的多变性和节奏感。三,李骆公注意古篆部首偏旁的规则性的问题研究,从而以篆书艺术的构图要求来灵活应用一个字的结构。四,李骆公在研究古篆中还特意汲取古篆的装饰性的美和“金石美”。[2]可以说,刘海粟、张仃等人的结合似乎可以为我们呈现李骆公艺术的欣赏纬度,但不难发现,这些陈述还只是流于李骆公作品的表象,并不能有效地完成“缝合”,更不能为我们探析“缝合”创伤供更多的线索。

至此,怎样才算是“有效的缝合”以及线索何在?首先,正如前文到的,我们将《蝶恋花》事件看作是李骆公草篆创作历程中的一次“断裂的环节”。那么,李骆公在《蝶恋花》事件平息后创作的《龟虽寿》,则可看作是他进行的第一次或者说是最近一次的“自我缝合”。这次效果如何呢?就创作作品《龟虽寿》背景而言,丁伯奎说,“这个顽强的老人并没有被压倒——他不仅没有被压倒,而且还在进行一个新的创作构思,而这回的创作冲动,又正是他当前的恶劣处境分不开。身处逆境又给了他新的创作灵感”,[3]相比于创作《蝶恋花》前后的那种 “情不自禁”的、“满足”的情感,这次的“冲动”则是撤退到对当前“恶劣处境”的“发愤挥毫”;与其说是艺术家明哲保身的防守措施,毋宁说是他在创作上的一次迂回退守,以便通过《龟虽寿》为自己的创伤供救助。这种创伤不仅仅体现在当权者对自己作品的误解和拒绝,更致命的是对自身的心理造成创伤。 我们都知道李骆公的艺术之路甚为艰辛,其中对书法篆刻的选择与对油画的抛弃,对南方的选择与对北方的抛弃,对自我悲愤的选择与对歌功颂德的抛弃等,在李骆公看来这都是被动接受的,是预期与现实的断裂后的无奈之举。这样的创伤深入人心,似乎通过创作可以得到有效的“缝合”。

其次,李骆公在《蝶恋花》之后的作品中,出现的众多 “雨”字或“雨”字结构,这不是一个表象的孤立創作,其实是艺术家李骆公试图通过此衔接他在“雨”字上的“断裂的环节”。可叹历史无法重演,其心理的创伤好比历史投射的阴影,也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才能调试阴影的角度和范围,显然,这是无法通过纠正恢复,而只能通过反复的“修正”得到心理的安抚。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李骆公在创作“雨”字上供了多种可能,但这也恰恰使得他的自我“缝合”变得不可能;他在美上的构思上设想的多种可能,也同时使得他的美在时人欣赏中显得不可能。当下我们重新解读李骆公的作品,显然不但是为了获得其中的美或者为其缝合创伤,而是思考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这些可能或不可能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他又是如何在“退守”之后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艺术话语的。

参考文献:

[1]张仃.李骆公的艺术.《李骆公书法篆刻集》序.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3

[2]参见,丁伯奎.驼踪[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7.7:60-63

[3]丁伯奎.驼踪[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7.7:53

猜你喜欢
张仃蝶恋花篆刻
蝶恋花
一直爱一直在
蝶恋花
蝶恋花
当张仃走到世界美术的参照系中
从“为什么去延安”到“我不临古画”
蝶恋花
张仃往事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