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2017-08-17 12:44周荻
魅力中国 2017年18期
关键词:意识教材课文

周荻

“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因此,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课上筛选并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课文的关键处是学生需要理解的重点,掌握的新知识点。学生的新旧知识在此发生联系、碰撞,新观点、新方法挑战着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于是,学生就会读出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他们提出来并加以点拨。其次,在课文的精彩处提出问题。 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等进行品读,从精彩之处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课文的疑难处提出问题 课文的疑难点是学生学习的疑惑点、难点、模糊点,自然有许多的不理解,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使学生从“疑点”处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课堂点拨是一门艺术。教者点拨有方,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还应注意适时点拨。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性材料的刺激,使学生踊跃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外,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促进学生踊跃提问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浅入深的引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问题贯穿始终。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幼稚,要告诉孩子们,没有人会笑话大家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学生问题的提出,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观察等思维能力。

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才有思,而思正是行的起点,这个“思”就是独立的思考。学会如何思维,这正是所有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的目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关键。

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会在我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学生爱说.敢说.乐说。

二、问题意识的训练

(一)以教材为首例,辐射延伸。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好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好教材,授学生以渔,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撒网,获取新知。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透彻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其艺術特色,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教材毕竟是经教育名家精心挑选、反复论证确定有标本价值的文章精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外拓展,撇开课本,另起炉灶,略讲甚至不讲课文。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必将会舍本逐末,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其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庭境况等方面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此外,学生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年级的差异、城乡的差异等方面,教师只有认同差异、理解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三)以有备应万变,引疑释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只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明辨事理,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以真情得真情,激发热情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情感时,对文章的“情”要会领悟、善领悟;要自我有热情,有激情,以自己的真情,赢得学生的真情,从而感染、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准确,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性用语、引导性用语还是评价性用语,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言之有据、有理、有情,让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明了,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巨大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要力求营造轻松地课堂气氛,使学生无心理负担,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师生在感情的碰撞中,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分享语文的快乐。

猜你喜欢
意识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