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文不忘初心坚守报国志

2017-08-17 07:50林曙朝
文史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归侨侨联马来西亚

林曙朝

陈思文,祖籍福建省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大路屋。193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干宗镇的毛立村。那地方原来是个小村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滨海旅游胜地。1940年,陈思文进入了干宗镇的育群小学上学,这是华人捐资创办的学校,他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

小小年纪参加抗日活动

1941年底,日本入侵马来西亚,统治了3年零8个月,华校停办。陈思文失学在家,跟随大人刮制椰糖,同时参加抗日活动。

陈思文的父亲热心公益,在当地是负责干宗毛立募捐的小组长。开始是募集资金兴办华侨学校,国内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募捐支援祖国军民抵抗敌寇。1943年,陈思文父亲被人诬告是“抗日游击队员”,而遭日军逮捕。经游击队委托当地穆斯林头领和一名马来族三巡警察出面担保,证明他父亲是个“良民”,才得以释放。但日军又提出条件:要他担任干宗毛立的“自卫团团长”。父亲当然不干。后来,抗日游击队捎话叫他接受,说这样可以更好了解日军的行踪,对抗日有利,于是父亲就应承了。

自从陈思文父亲当了“自卫团团长”后,为抗日游击队做了很多事情,儿子陈思文也积极参与。父子俩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抗日游击队搜集日军活动的情报,筹措游击队急需的药品。一有情报,便让陈思文牢记心里,跑到游击队那里去口头传递。取药和送药也让陈思文去干,把药品装进剖开的自行车轮胎里,补好再打气骑上。那时,陈思文才十来岁,但胆大心细,机灵沉着,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在陈家接触的日本兵中,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台湾人,都是被日军抓到日本本土训练后,再派到东南亚的,对华侨华人态度比较友善。那个台湾兵见陈思文头上长满黄水疮,便偷偷送给他一盒药膏,说:“这药很管用,抹了就会好。”还说:“以后见到我,不要跟我打招呼,不要跟我说话。”

1944年后半年,日军命令陈思文父亲提供15名壮丁,以弥补兵员不足。父亲认为这桩事没法办了,就带领全家逃进大山,隐居开荒。日寇此时已日现颓势,抓不到“自卫团团长”问罪,也就不了了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陈思文全家回到干宗镇的毛立。

亲身经历盟军登陆

1945年9月初的一个凌晨三四点钟,数名游击队员带着几面国旗来到陈思文家。父亲把他叫醒,叫他跟着游击队员去毛立海边迎接盟军登陆。

到了海边,朦胧中大家看见一艘大船停泊在远处深海;待天空发亮时,看清楚是一艘航空母舰。游击队员立即开始把携带的盟国国旗轮着展开摇晃,以示“我们来迎接你们了”。第一轮看不见对方回应,再行第二轮展开,当展到英国国旗时,舰上才用探照灯一闪一闪地回应,表明他们是英国航母。游击队员们就把英国国旗固定,等候片刻,即从航母上飞出数不清的飞机,同时驶出数不清的水陆两栖快艇,载满士兵和坦克战车,铺天盖地实施登陆。最先登陆的是黑人士兵;然后是穿着大皮靴、年龄较大的军人;最后是年轻机灵的壮兵。陈思文第一次见到如此庞大壮观的场面,既惊奇又兴奋。

这时有两名黄皮肤的青年士兵朝他们走来,跟他们说华语,大家顿感惊奇。这两个中国士兵告诉大家:这次中国政府共派100名军人随盟军到东南亚各国参加光复行动,随英军到马来西亚的就他们二人,还有中国军人随盟军到印尼的、到泰国的……他们见陈思文年纪小,华语说得好,就喜欢地抚摸他的头,问他的年龄和祖籍,还问家庭住址要他带他们到家里看看。

这两位中国军人到了陈思文家里,跟陈家父母聊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说:别看现在日本投降了,二战结束了,但不等于世界就和平了。不,世界还会有战争。例如中国的领土香港还没有归还中国,中英还会有矛盾冲突,甚至爆发战争。

这两位中国军人还说:这次因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所以是和平登陆,否则就不是你们今天见到的场面。而是先出动飞机轰炸,再加上坦克炮轰,直到不见反抗了,才实施登陆。所以,先死的不是士兵而是无辜百姓。寄人篱下总要受人欺,这方面你们一定体会很深,也吃尽了苦头。最后他们说:有机会还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吧。

这两名中国军人的话,对陈思文全家影响很大,久久难以忘怀。

不堪殖民统治返回祖国

马来西亚本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军登陆后,时时、处处、事事都表现出对要求民族独立的马来西亚人民的敌对意识;而窃据马来西亚共产党最高领导权的叛徒、内奸、国际间谍莱特,出卖抗日胜利果实和人民根本利益,强令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和抗日游击队缴械、复员。这样,马共未能实现早先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战略目标,致使英国很快恢复了对马来西亚的殖民统治,并对马来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进行残酷的镇压。1948年6月20日颁布“紧急法令”,在全马(包括新加坡)大肆搜捕日寇统治时期参加抗日的骨干分子和大力支持抗日的人民群众,制造新的“白色恐怖”。陈思文父子参加过抗日革命活动,随时都会成为殖民地当局屠刀下的死鬼冤魂。

形勢的变化,证实了两名中国士兵对战后局势的分析。于是,陈思文全家于1949年4月离开马来西亚回到中国。

再度出国投身抗英斗争

陈思文全家回国时,福建还在国民党统治下,内战尚未停息。回到家乡永春以后,生活难以为继。一是没田没地,只有祖上留下来空荡荡的古屋老宅;二是遇上从淮海战役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第八兵团刘汝明部第九十六军两次侵扰永春。他们军纪败坏,抢掠作歹,一见到年轻人就抓,男的充当兵力或苦力,女的剃光头发换上军装,一路上供军官奸淫泄欲。

陈思文一家找工作非常困难,生活上毫无办法。父亲曾靠自行车载人拉货挣点钱,但屡遭抢劫。无奈之下,全家再次走出国门,南渡马来西亚,回到原址雪兰莪州干宗毛立。

回到马来西亚以后,陈思文继续上学,到了巴生中华中学插入初二乙班学习。这个学校里的教师比较开明进步,陈思文受环境的熏陶,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高。对于回国又出国的陈思文,学校不少人感到好奇、惊讶,班里班外有许多同学找他询问中国的情况。他就把回国一年里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新鲜事向大家介绍,来问者都很专心倾听。他悄悄告诉同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导人民闹革命,已经推翻了蒋介石反动统治……大家听了很感新鲜振奋。

有一天,陈思文班上两位女同学陈金治、李凤英找他谈话,说:咱们班里有个小组,是马共领导的秘密地下组织,叫“马来西亚民族学生联合抗英斗争会”,你参加吗?陈思文斩钉截铁地说:“我参加!”这样,陈思文就加入到争取马来西亚民族独立的抗英斗争了。

这个组织的成员有7个人,组长叫陈启海,副组长叫郑玉兰,联络员就是陈金治、李凤英二人,陈思文负责财政。班里有一个图书室,有政治书籍,也有鲁迅、冰心、方志敏等的著作,还有两份报纸,即《战讯报》(马共办)和《团结报》(华侨学校办),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秘密开过几次小组会,每次开会都是三三两两以散步方式到中华中学斜对过的回民教堂草坪相聚。而每次开会,都有高中班的同学刘兆明参加,他是学校地下组织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英国殖民当局对抗英活动强力镇压。1951年二三月间的某天,陈金治、李凤英在森林里活动,遭英军包围中弹牺牲。经查是吧生中华中学的学生。英军警即将学校团团包围,令全校师生都到操场集合,对宿舍和教室展开大搜查,结果当场抓走17人,其中就有学校地下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刘兆明同学。

第二天,陈思文接到组织通知,叫他马上到某某地方去接受一项紧急任务。陈思文立即前往,和一位叫林谨宾的地下成员见面。他俩一块收拾,把地下组织的资料和印刷机迅速转移。

白色恐怖日益加剧,形势越趋紧张,学校已无法正常上课,小学校长杨家伟建议陈思文:不可再去上学,也不能在家里久呆。如果新加坡有亲友也可改名暂住,但不是长久之计。还说你年纪还小(当时只有16岁),最好是回国继续读书。当时父母也很支持,他便同二哥一道回国。

事后陈思文得知,在他离家回国没几天,一帮军警就把他们家包围起来,他们是专门来抓捕陈思文的。值得庆幸的是,陈思文早走了一步,逃脱了他们的魔爪。

回国升学如愿以偿

陈思文回国的时候,福建正在发动群众“镇反”和“土改”。“土改”时给他家分了4亩多地。陈思文一心想上学,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将来好报效祖国。经乡政府介绍,陈思文到了晋江专区工农子弟补习学校补习,然后进入正规学校——福建省立永春中学。

1952年8月陈思文初中毕业。经一位在马来西亚上学时候的同班同学介绍,辗转到上海准备报考东方外语学院,以便毕业后从事外事或翻译工作。哪知到了上海以后,学院招生已经结束了,也没有找到那位同班同学。于是北上,到北京找全国侨联,表达升学愿望。全国侨联主管学生的一位科长见他机灵,叫他留在北京,在北京华侨补校学习,并担任学生会秘书长。1953年3月中旬,陈思文来到天津,在南开中学就读高中,他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经张国华、蔡华炳两位同学介绍,他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与三晋大地结缘

1955年,陈思文高中毕业,考上了山西农学院(今山西农业大学)。从此,与三晋大地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山西的条件还比较艰苦,但他根本不计较,能上大学,他就心满意足。更何况党委书记、校长对归侨都很关心,工作做得很细。每年春节、端午节,就叫总务长给归侨特批东西,让大家能吃到东南亚地区的一些特色食物。党委书记、校长还经常和归侨一起拉家常,说你们的家长都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你们的家长,有什么困难都跟我们说。这些都使陈思文和其他侨生感到在祖国怀抱里的无限温暖。1958年,陈思文在省委统战部和学院党委的关怀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陈思文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工作。刚去了7天,学院院党委就派人跟他谈话,让他到教学试验农场的畜牧队当副队长。干了2年,学院又决定调他回校,到研究生班进一步学习。陈思文早就立下一个志愿: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60年国家进入困难时期,研究生班停办。为了加强生产第一线,陈思文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于1961年9月底离开太谷,北上大同,到果树场担任了队长兼指导员,同时兼任大同市侨联小组副组长,省侨联委员。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陈思文回到母校山西农学院,寻找各种有关专业图书;学院的党委书记对他十分支持,专门给园林系交代,送给陈思文一套种植果树的书籍。党委书记还答应再分配一名园林系的毕业生给他。陈思文觉得有了后盾,顿时信心倍增。

陈思文边看书边实践,边学边干。他潜心研究当地无霜期有多长,果树怎么长大,最后竟然将苹果嫁接出来了。他用事实得出了一个结论,证明原大同市果树场,地处十里河大风口的高寒地区,是可以种果树的。收获时,陈思文把苹果给市委和市政府领导送去。他们心里都乐开了花。省农业厅厅长也来到大同,目睹了陈思文的科研成果。为此,市里特批给他涨了一级工资。原来的果树场是与猪场在一起的,市人委就决定正式单独成立果树场,取名“大同市田村果树场”。大同报纸也在头版头条登了他在1964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事迹。

1965年,陈思文被选为山西省优秀归侨代表,和陈永贵、李顺达,还有侯马杨谈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观礼时他们被安排在天安门的东侧第二观礼台,大家往天安门城楼上看,认出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激动心情难以形容!代表们还和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合影……日后,他每每想起在首都的这段经历,总是心潮澎湃,干劲倍增。

文化大革命初期,陈思文遭受冲击,被关押350天,受了很多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报效祖国的信念。他说:当年选择回祖国,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好,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回来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1971年平反以后,铁道部大同机车车辆厂的领导再三向市领导要求将陈思文调过去,说他們那里有100亩果园,急需懂行的人管理。尽管原单位再三挽留,陈思文全家最终还是到了新单位——铁道部大同机车车辆厂。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四堂绿化、管理花卉和果园。

1982年底,大同市外侨办把陈思文从铁道部大同机车车辆厂借调去外办协助工作,主要是协助接待、安置蒙古国排华回国的归侨;筹建侨办和侨联的机构。1983年1月,大同市召开全市归侨代表大会,成立大同市第一届侨联委员会,陈思文被推举为驻会常务副主席,主持工作。那时侨联只有一个编制。对于侨联工作,他可谓驾轻就熟。

当年在山西农学院读书时,学院有归侨学生六七十个,他曾担任侨联小组长。他一上任,就全身心投入工作,主要抓好下列几项:抓侨情调查,登记造册建档;根据归侨的分布情况,建立侨联小组;配合侨办登门家访,传递党对归侨侨眷的关心,同时听取归侨侨眷意见,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每年清明节,组织归侨侨眷为革命英烈扫墓,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历次运动中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归侨侨眷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卸掉包袱,轻装愉快工作。

从此他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1992年他评上高级职称——高级农艺师,并获得“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笔者与陈思文是同乡侨友。他年龄大了以后,大部分时间随子女到南方生活。但念念不忘山西,常回忆在山西的往事,询问山西建设情况和侨友们的近况。这就是与山西的不解之缘啊!

猜你喜欢
归侨侨联马来西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归侨群体的“五个认同”研究
有你在可真好呀
中国侨联主席 万立骏将侨联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盐城市侨联南下慰问盐城籍老归侨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北京赢了
各地侨办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归侨活动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