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烨
我家的亲子关系
◎职烨
职 烨 出版社编辑。做过十年记者,关注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撰写大量相关文章。曾担任纯文学刊物《天南》编辑、环保杂志《veco》编辑,《申江服务导报》文化版主编、特稿记者。从高中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见于《上海文学》《美文》《萌芽》《报刊文摘》《读者》等杂志报刊。曾获上海市新闻奖、“美文”我最喜爱的作者等奖项。公众微信号 “苏格拉底很闲”。
好像没有写过我的父母,那么来写一写吧。他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各方面都是。我父母感情还不错,至少两人至今每天有许多话说,经常一起旅行,相互照顾,同步性很高,常常脱口而出一模一样的话,许多处事方式也很相似。所以到了这个年纪,应该说价值观是合拍的(不合拍也不会走那么久)。
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和很多的小朋友一样,小时候被父母带着去公园去练琴,上小学之后被父母逼着学习,慢慢自己会学习,然后上大学工作,跟父母的关系一直还不错。以前读书的时候不太有话讲,现在因为自己也成家的缘故吧,所以更能体会父母一些,小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想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父母是很不容易的。
我从4岁开始练琴,当时家里很小,只有13平方米,住一家三口。我一练琴,父母就什么都不能做。我记得他们经常在边上看着我弹,有时候自己看报纸看书。每个星期,我爸都要带着我骑车横穿过市区,去老师家里练习,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车,就靠爸爸的自行车轮子丈量城市。
念小学之后,我自己上学放学,回家写功课的时候,家里人是不能看电视的。刚开始我写字很慢,总是写错,要罚抄作业,但是困得要命,点着头在桌子前坐着。我妈看我可怜兮兮的,常常模仿我的笔迹帮我写作业。五年级的时候上过很短时间的奥数班,我不喜欢上,一上课就在教室后面的课桌里放很多零食,然后老师转过去写黑板的时候就往嘴里塞一把。后来有一次爸爸下班早来接我,站在教室后面的玻璃看我,我刚塞完一把吃的,鼓着大嘴巴一扭头看到了爸爸。那次下课,爸爸什么也没有说,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在奥数班上偷吃过零食。那种心情,是被大人撞见之后的不好意思,我小时候还是很乖的。不过我爸后来也不让我上了,他大概看出来我太不喜欢了。
初中的时候,我成绩不太好,老是在课堂上看小说。而且自作主张,自己在学生手册和考卷上签名,改分数什么的。我父母也不过问。但这种事情做多了,多少心里有点犯怵。每次开家长会,我都很早睡觉,躲在被子里,假装睡得很熟。父母从来没有揭穿过我。只有一次,初三了,我在自己的房间看小说(后来条件改善了,房子变大了,我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更加随心所欲),小说藏在桌肚子里,桌面上摊着数学书,等我爸一开门,我马上把抽屉顶回去。那一次我爸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并没有走开,他走进来坐在我边上,沉默了一会儿,他说,“你不要滥用爸爸对你的信任。”那沉默的几秒钟里空气是怎样的现在还记得分明,我脸通红,差点掉下眼泪。现在回想,是蛮羞愧的吧。
后来大概是懂事了,知道还是要考上好学校,找份靠谱的工作,像父母从小教育我给我画下的蓝图那样。所以高中之后,我父母反而很少再管我了,我挺自觉,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缺什么,生活里的轻重是什么,时间该怎么分配。所以即便我高中时候偷偷喜欢过高两级的男生,偷偷摸摸看过许多武打言情小说,到了该努力的高三,还是自我屏蔽掉了很多诱惑,做了一个大家所说的那种好学生。
很多给我来信的小读者问我,怎么跟父母对抗。我想说,为什么要对抗呢?父母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也是最爱你的人啊。当你们学习碰到了问题,不要想着怎么隐瞒,因为他们希望你学得好也是为你好,而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你们的关系就会好很多。
高考第一天结束,我觉得我的语文作文写偏题了,当时快崩溃了,不想去参加第二天的考试了。我给还在上班的我爸打电话,在电话里号啕大哭。我至今记得他在电话那头温和淡定的声音,他说:“别瞎想了,考砸了有什么关系,还有我和妈妈呢!考完再说,怎么都行。”
这句“怎么都行”,支撑我坚持考完了后面的两天,事实证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便考砸了,就像我爸说的,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长大后才懂的道理。
我今天写下的这些,也许你们现在并不能完全体会,但以后你们会懂。时间会给出它的解释。
上大学之后,有点高兴也有点不适应。我算是有点黏着父母的女孩,高中军训不见到我爸还会在打电话的时候哭个不停。我们大一的寝室楼很破的,常常有壁虎和蟑螂,有一次寝室的墙壁上出现一只30公分的巨大壁虎,我当即吓到崩溃,抖抖索索给我妈打电话,竟然让她来接我回去……当然我妈也没睬我。
我们大学时候在寝室卧谈,说到我爸妈,我当时还觉得我爸是神一样的父亲,无所不能,总之无法想象自己要怎么独立。这种信念在我大学毕业工作两年之后就完全瓦解,我发现了父母的脆弱,他们的缺点,为自己从前的天真而觉得有点好笑,但真的很感激他们尽他们所能保护了我那么多年,真的是竭尽所能。
工作之后对父母的依赖明显减少,在精神上尤其是。但有一件事一直记得。我有一段时间失眠非常严重,整晚整晚睡不着,当时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这个问题,只是默不作声,每天意志消沉。有一天晚上我再次失眠,凌晨5点,父母已经起床,在客厅小声说话和忙碌,我实在忍不住走出了房间,他们非常诧异。我说:“我失眠,整晚睡不着。已经很久了。”然后就开始哭。他们震惊又担心地站着,看着我。那天晚上9点,我妈来我的房间,我在床上看书,她在我狭小的单人床上靠着我躺下。自小时候起已经很久没有与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了。不善于表达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背对着我侧卧着,将右手伸到背后来轻轻握住我的手。我当即崩溃,热泪奔涌而下。那天晚上,我睡了那么久以来非常非常安稳的踏实的一觉。
父母的衰老在这几年特别明显。我现在回家,偶尔我爸开着小龟来地铁站接我,乍一看满头白发,那些瞬间会被刺痛一般觉得难过。但我像小时候一样坐在他的身后,抱着他的腰,背影上这就是我最熟悉的爸爸,靠上去就特别温暖。
工作后,我们只有一次三个人一起旅行,是去日本。因为我负责安排一切,自由行。当时非常紧张,生怕他们不满意。后来,还是出了很多纰漏,让他们拖着很大的行李箱在地铁和火车站台狂奔什么的,坐错车也有很多次。但爸妈还是一直骄傲地看着我,赞许的眼光让我无法直视,也特别不好意思。便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轻描淡写说没什么好像见过很多世面的样子,现在想来,真是有点蠢蠢的!
我嫁人那天,据说婚礼结束我爸妈回去好久没睡着。婚礼上我乐呵呵的,也没掉眼泪,但我妈说我爸还偷偷哭了,他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我结婚之后,和父母住得不近,大概两周也就回家一次。每次都很匆匆。我妈从不催我,但回去就会烧很多菜。有时候我在家请人吃饭,我妈不放心,会自己买了菜处理干净送到地铁站来让我带回去,不用手机的她,还学会了微信,建了一个三人小组群,每天发各种养生的(伪)消息给我(中老年人的朋友圈啊真的是充满了鸡汤和伪养生!)。生活能力基本上为零的我,一开始连煮和蒸也搞不清楚,我妈一点点在微信里给我讲,但从不来帮我做,这是从小就养成的相处模式。
中学以后我就不再给我爸看我写的文章了,做记者这么多年,我爸对我的要求就是往家里订我写的那家报纸,有一次我发现,我爸竟然把所有有我署名文章的报纸都留着,一年一年装订成集。他们真的仔细读我写的每一篇能看到的文章,反复看很多遍,比我的编辑和校对都看得更认真。有时候我偷懒想要写点烂稿敷衍一下,想想还有我爸这么个读者,就会很不好意思。
自己生活久了,越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小时候我妈在嘉定上班(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路上来回三个小时,照样每天给我做丰盛的晚餐,织好看的毛衣,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有我更小的时候,没有老人帮忙,我爸觉得我太胖我妈抱不动,他每天带我去上班,来回三个小时,他是他们单位第一个带小孩去单位的男同志,公交车上每个司机和卖票员都认识我,因为我常常要在公车上拉屎,我爸就把我的“黄金”包好了放到包里下车再扔掉。那几年,我爸一边带着屎包一边自己准备大学自考,他在我生下来之后还考上了华师大的中文系,真的是挺难的。
我小时候觉得他们对我要求很高(类似于每天必须要练琴2小时,必须要考双百分,必须要上复旦),现在长大了,他们反而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只希望我自己开心就好。
我30多岁了,不怎么成功也没有发财,但比较懂礼貌、靠谱和认真,有与人好好相处的能力,我想最应该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
从小他们告诉我,要守时、懂得珍惜和感恩,要认真勤劳,要说到做到,信守承诺。在我眼里,他们的确就是这样做的。我的父母,用我现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是非常好和善良的人,大度不计较,没有发财,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却给了我非常正确和健康的价值观,教会了我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成年之后我在社会上接触了许多人,来自各个阶层和地方,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些,这些在今天的社会甚至成了很稀有的品质,我很感谢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这些在我的身体里,成为我的一部分。
我父母这一辈,他们的亲子关系,在今天我看来都是有点沉重和尴尬的。我父母很少对我说“爱你”,我自己更从来不对他们说。我很少给他们打电话,即便打也是事务性地说事就挂断。但夜深人静,任何时候,只要想起父母,心里总是暖的,知道有两个人一直在那儿注视着你,关心着你,比你自己甚至更关心你自己。
我的爸妈真好啊!我打心底里这么觉得。
祝他们一直身体健康!活到1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