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佛瑞·泰勒
14岁的爱莎·海鲁拉耶娃用一根有弹性的棍子保持平衡,在教练穆罕默德·阿利别戈夫(左方戴帽着)监督之下沿着钢索小心翼翼地迈出准确无误的步伐。
趁着练习的空档,易卜拉欣·哈利勒·哈桑诺夫(图左)和哈桑·吉季诺穆罕默多夫在一间无人使用的音乐厅里,临时起意摆姿势留影。这间音乐厅是他们的训练中心,位于达吉斯坦共和国的首都马哈奇卡拉市。
喧闹木管和重击鼓乐交织出一曲响亮的达吉斯坦民谣,一名身形颀长的年轻男子穿着刺绣背心、白衬衫和紧身长裤,手握一根六米长的钛金属平衡棍,随着乐声从一块小平台走出来,距离下方光秃秃的舞台木地板足足有三米半高。他以无懈可击的优雅动作慢悠悠地踩上钢索,双眼直视前方,开始在摇摇晃晃的钢索上跳起民族舞蹈。他身体后仰着完成踢步和弯膝的动作,将表演带至高潮。然后,他用单脚立起,以哥萨克式的步法为缆上跳跃动作增加难度,然后倒退走回平台上。
他把棍子递给一名身着华丽传统装束、裹着白色头巾的年轻女子。她一步步踩上钢索,对面塔台上的女性搭档也走了出来,二人一面表演着舞蹈一面向彼此蹦跃接近,完全不向下看。她们身上不系安全绳,下方也没有防护网。随后,二人一边舞着一边倒退,回到各自的塔台上,在爬下塔台之前向(假想的)群众挥手致意。
我既震慑于她们的技艺,又担心她们可能失足坠地,脉搏不由自主地加快,吓出了一身冷汗。“达吉斯坦高空走索人绝不能心怀恐惧,”表演团“达吉斯坦之鹰”的教练兼经理阿斯哈巴里·哈桑诺夫说,“绝对不能。”他关掉控制音乐的笔记本电脑。“先到这里吧!”他大叫。
这里是残破失修的泰坦·穆拉多夫达吉斯坦国家爱乐乐团所在,它位于俄罗斯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首都马哈奇卡拉市,银波中漾着松青的里海就在几个街区之外。哈桑诺夫今天的工作是指导“达吉斯坦之鹰”的一场彩排。这个表演团时常在俄罗斯各地巡回演出,在达吉斯坦赢过一些奖项,并曾前赴莫斯科参赛。要达到他们的技艺水准,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练习,天生的镇定与平衡感也不可或缺。
有些人说高空走索源生于此地,是边区险峻地带求生存的办法。当地历史学者谢尔盖·玛尼舍夫说:“高空走索始于19世纪,是战士跨越断崖的方法。”后来,佐夫克拉·佩尔瓦亚村里的职业艺人在1935年把这种风俗变成表演──现在在婚礼、节日、当地庆典都能见到这种表演。
“我干这一行已经有13年了,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哈桑诺夫的儿子易卜拉欣说,他是个24岁的年轻人,有着棱角分明的双颊、深棕色的眼睛,刚在钢索上跳了一支吉格舞。
“但是你不怕掉下来吗?”
“我从没怕过!从来没有!”
“到目前为止,”哈桑诺夫打岔道,“赞美主,我还没有哪个徒弟掉下来过!我们祈求上天,以后也不会!”
但是,哈桑诺夫承认,其他班子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个人从七米高的钢索上掉下来。但是他在半空中翻了个身,用两脚着地,甚至还向观众挥手才结束演出!”那种泰然自若是哈桑诺夫演出的特色,“达吉斯坦之鹰”旗下演员总是以华丽空翻或迈着大步向观众致敬为演出画下句点。
13岁的帕蒂玛·穆尔塔扎利耶娃头顶着水瓶,表演专家级的动作,佩列万马戏班的创办人、“达吉斯坦之鹰”的教练阿斯哈巴里·哈桑诺夫站在一旁待命,以备发生不测。
高空走索小演员穆罕默德·阿利别戈夫、里兹万·阿利别戈夫和帕蒂玛·阿利别戈娃在车里躲避风暴。就算是最勇敢的达吉斯坦走索艺人也会因为湿的缆索、强风、闪电而取消演出。
伴着妻子娜伊拉的鼓声,艾迪米尔·阿利别戈夫在位于诺瓦亚·玛卡的家中用唢呐吹出一支欢快的民谣曲调。阿利别戈夫为古纳尔戏班配乐。
里海边上的杰尔宾特举办的春季高空走索庆典期间,伊斯兰·卡济哈诺夫和迪亚娜·克里莫娃正在練习,教练阿勒贝尔特·法勒哈多在一旁监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