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宁
《世说新语》有"王戎识李"的故事: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小朋友们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路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李子一定是苦的。"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李子树果实累累立路旁,如此诱人如此芬芳,在这群小朋友路过之前,还有很多人路过。大多数人都看见了这满树的李子,估计也曾欣喜若狂,但是,因为李子是苦的,大多数人最终"浅尝辄止",所以这满树的李子,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才得以"硕果累累"。没有尝到"苦果"的王戎,不是未卜先知,其实不过是善于发现、能够尊重"大多数人的聪明"!
通常,人们会认为大多数人的见识和选择很平庸,因此厌恶"从众",喜欢"出众"。然而,我们果真就一定比大多数人更聪明吗?
中年以后重读《世说新语》才知道,"王戎识李"虽然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本意却不是讲王戎比其他的小朋友更聪明,而是讲王戎懂得"大多数人的做法才是聪明的"。《世说新语》没有把这个故事放进"识鉴"类,也没有归入"捷悟"类,而只是收入做人"雅量"的一種,想来,"见李不动",是一种思考的理性与智慧,更是一种关于做人关于境界的修养、雅量--试想,一点蝇头小利当前,有人争先恐后不管不顾、丑态百出,有人却是非在胸、利害明了、岿然不动,谁更美也更有风度呢?
"见李不动",犹"见利不动"。"利"字当头,请尊重大多数人的聪明,而不必亲自撞一回南墙才肯罢休。当大多数人或因为看透看清或因为切身教训而选择"不动",我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不动"而"不动",这样的"从众",未必不是一种智慧,也未必不是一种境界。这样,或许会错过一枚"苦李子",却能享受到从容的风度、不争的淡定、不被卷入裹挟的安宁。
适用话题:从众的智慧、前人的经验、出众与从众
(丁琼琼荐自《郴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