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芬 李志强 李晓丰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学士就业情况分析
彭 芬 李志强 李晓丰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难”、“专业性不强”现状普遍存在于每届毕业生中,经调研发现,此现象除了与宏观劳动力市场、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相关联,还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相关。故从培养方案、民族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等方面来分析该如何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培养方案
西南民族大学自建校就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是本校公共管理专业下历史最悠久的专业,60年来为社会为民族地区培养了无数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有的进入高校,有的进入行政部门,有的进入企业,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从近几年数据来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本次研究对象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7-2011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结合Access数据库软件系统建立人力资源库,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此次调研总样本容量为254人,填写问卷168份,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问卷168份,总有效率67%,符合统计的条件与要求。调研内容涉及毕业生职业类型、工作变化、薪资水平、第一份工作签约时间、目前工作满意度、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看法等。
整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高,在接受调研的168位毕业生中,目前就业人数达到162位,就业率高达96.43%。
1.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2011届毕业生的职业类型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进入政府部门成为公务员为72人,进入企业为50人,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考研深造的人数在10-15人之间,其他6人。
表1 2007-201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2.工作变化。工作变化主要体现在毕业时间较长的毕业生中(2007—2010级毕业生)中,其中主要有工作职位变化和工作岗位变化两种,调研发现,毕业时间越长,工作变化越大,反之亦然。
3.第一份工作签约时间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时间段主要是6月到8月,占总人数的49%,还有27%的毕业生是在8月以后获得工作。长期以来,学校官方就业率统计往往发生在毕业生离校不久的时间段内,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发生在学校官方统计之后,因此造成就业信息在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校统计的结果偏低。
图1 2007—201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首份工作时间段分布情况
4.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月工资大部分集中在2000—4000元这一范围内,6000元以上和1200-1500元这两端的人数很少,个人之间差异较大。
表2 2007-201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薪资情况
5.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满意度。从表3可以看出,有87人对初次就业的工作较为满意,27人非常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对于初次就业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表3 2007-2011年度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满意度情况
就专业本身来说,该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内容空洞、跨越性大、实际操作性不强等感觉。通过本次调研也发现,毕业生对该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看法:
1.课程量偏多,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约有63%的毕业生反应课程负担较重,在目前这种学分制下,为了修满应修学分,有时一学期要学习15门以上课程,由于课程门类多且每门课程开课时间有限,导致一学期下来,对许多课程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粗浅的表面而已,深入挖掘度不够,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他们较为粗略地学习完很多门课程之后却发现掌握效果并不好,对相关课程的认识更多地是停留在一些常用术语上而已。一般来说,在大学第一二两个学年,是该专业学生课程任务比较繁重的时候,有时候周末也会安排相关课程,在第二学年,也是该专业学生完成学分的“突击年”,几乎每个人每学期都要学习15门以上或更多课程,以《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为例,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外,更多的原因来源于课程设计,众所周知,行政法体系繁杂、内容较多,法条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因此,学习《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难度较大,需要设置较多学时进行学习,但目前一般只能够行课48个学时(1—16周,平均每周三个学时),所以以往的情况也只是学习未半而止,因为时间确实不够。
2.本科阶段缺乏诸如管理实践训练、行政公文写作等实操性的课程安排。比如很多毕业生从事公务员工作,他们虽然在本科阶段选修了《秘书档案学》这门课程,但其中很少涉及行政公文写作知识,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通过就业情况分析得知,该专业毕业生有将近62%的人从事公务员工作,普遍反映在本科阶段未学习诸如行政公文写作类的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要求掌握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是课程设计的一点不足之处。
3.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学习中理论知识较多,但是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工作的实践性、现实性要求行政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实践积累,调研发现96%的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未从事过相关管理类的实习实践活动,这说明该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这就使得毕业生在从事工作之后,不可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操作,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很难上手。
4.部分课程学分赋比不合理。比如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总学分为16分,将近整个本科阶段总学分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等所占学分比重过低,大学语文仅仅2个学分,体育与健康4个学分,学分赋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引发学生不正确的学习偏好,这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
(一)学院培养方案调整
1.在坚持该专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民族干部”的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多方面、多途径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职业去向各所不同,主要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职员、自主创业、考研等几大去向,取向不同,需求和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多方面、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亟不可待。以“博雅”为导向,鼓励学生宽口径的进行学习,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开展诸如“慕课教育”“手机微课程”等模式的新型学习活动,多元化教育,充实学生学习内容;适当放开专业选修课的限制,允许学生按兴趣跨专业选课。
2.为不同课程进行合理的学分赋比和课时安排。学分赋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学分赋比,可引导学生更为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满177.5个学分,在目前这套学分赋比下,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太多,因此需要合理地减少课程,留出较多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安排。在具体课程学习中,合理安排学时,以期取得更好学习效果,分两类情况而谈,根据课程情况,对于所要学习内容较多,掌握难度较大的课程,应该适当地增加学时,诸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对于所要学习内容较少,掌握难度较小的课程,可适当减少学时。
3.增加实操性课程。增加综合性写作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目前来说,大学生写作训练机不多,写作意识薄弱,写作能力普遍不强,而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中,几乎未涉及写作能力训练的课程。增加写作课程,以学分为砝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其写作能力。增加管理模拟实验类课程,尽最大限度地使得理论结合与实践。通过模拟管理活动模拟管理工作运作模式,获得“试管理”的效果,学生可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于模拟实验,并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改进工作并反馈与理论学习。
4.实行“双师制”。何谓双师制,双师制即是一门课程由教学任务侧重不同的两个老师来任课。针对该专业而言,很多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诸如“电子政务”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理论素养较高的老师来教授,而实践部分可由电子政务实操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教授,不同的老师侧重和擅长不一样,而且知识层面也各所不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自身建设
1.学习实习两头并进,学用结合。鼓励学生在每一个寒暑假到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相关实习机会,并且建立实习学习导师辅导制度,学生在实习中向导师反馈相关情况并请教,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导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与建议,如此形成一个学习与运用结合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毕业生要积极面对现实,主动择业。面对就业难的情况,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再加上专业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择业时心态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审时度势,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同时,沉着冷静的走进职场,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唯有如此才能不骄不躁面对择业。[1]
(三)搭民族政策东风,育民族地区人才
1.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积极推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务员考录中对少数民族考生予以照顾;继续在中央机关招考中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向少数民族考生倾斜的有关政策,继续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更好地促进各地录用少数民族考生工作。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多多了解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不要一窝蜂的扎堆在大城市,借国家政策,为自己的就业添砖加瓦。
2.民族地区人才匮乏,而西南民族大学生源大多来自于民族地区,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建设家乡,学生会说民族语言、了解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在民族地区就业有很强的优势。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既有大管理学科的学术支撑,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熏陶,毕业生占有就业市场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域,维持这片地域优势就是学校的重中之重。与其他院校相比,本专业在高校“名校品牌效应”上没有优势,所以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把握好专业的特色与不同,在学习知识结构上找准立足点,准确定位,结合市场需求,把管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让本校毕业生在应用领域上突出自身的优势。[2]
随着社会进入新常态发展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也应积极回应新趋势下的新要求和新发展,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利用国家民族政策,结合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特色,培养更加适合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新管理人才,这将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但仍需科学调研、大胆设想、审慎推进。
[1]石柳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浅析[J].新西部:2014,33:100.
[2]赵静.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及职业流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6:36.
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民族高校公管专业深入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2015ZC15)
彭芬(1996.04-),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西南民族大学学生,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李志强,学生,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李晓丰,讲师,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公共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