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廿八都镇:美到不愿让人知晓
刘艳萍
珠坡桥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廿八都镇,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三省边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
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古朴淡雅的廿八都镇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显得异常夺目。跟众多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不同,廿八都不是一个让你一看就觉得细眉低首的小女子,金戈铁马的历史让它注定是一个气宇轩昂的大丈夫。
珠坡桥是廿八都镇的入口,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一王子避难在此,后为暴君所探知,派兵捉拿王子,王子逃难,跨母猪为坐骑,逃到猪坡岭被追兵赶上,连同母猪一起被杀,血顺岭流淌,后人流传此事,遂叫“猪婆岭”。读书人因嫌其名不文雅,有识之士更名为“珠坡岭”。古镇的人爱好唱山歌,此地也就成了“珠坡樵唱”,是古镇的枫溪十景之一。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诸多悲喜,不过是岁月湍急中的一颗沙砾,与温暖言欢,与光阴把盏。
水安桥,位于廿八都镇西端,横跨枫溪,205国道傍桥而过。枫溪桥是典型的石拱桥构造,完全不同于木质廊桥的珠坡桥。绿树覆盖,碧水环绕,一道斑驳的灰影伫立在两岸之间,静静地聆听桥下河水流过的声音,山风掠过,一身沧桑的石桥上,顽强的藤蔓不停摇曳,柔软的身躯衬托着石桥的坚韧。
走过东门路,穿过东升桥,桥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晴天的时候,阳光打在水面上,熠熠生辉,靠近水面,能清楚地看到一条条小鱼儿游弋其中。坐在岸边光滑的大石头上,任杨柳枝轻拂在脸上,麻酥酥的,像母亲粗糙的手。炊烟升起来了,房顶长出了“小树”,慢慢向天空舒展。河边浣洗的,是剪不断的乡愁。
宽阔的文昌宫广场,铺满了密密的鹅卵石,柔和静美,四季淡淡轻轻,浅谈清欢。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廿八都镇最有特色的建筑当数大门上方的门楼,多以精致木雕构件组合而成,楼阁式的四柱三楼形式,风貌独特。在门楼上方雕刻了很多富有意义的人物造型,一般都是福寿双星、松鹤延年等吉祥的造型。高大的门楣闪耀着过往的荣光,福气临门是祖先的叮咛,从此这叮咛就挂在子孙的心房。
阳光打在古老的门楼上,留着温暖的味道,飞翘的檐角撑起岁月的浮云,菩提树下种下笔笔清欢,一切随心随行,顺着岁月,在每节枝桠上,素心清远,本真如前。廿八都镇的建筑涵盖了浙派、徽派、闽派、赣派,甚至西方的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有木雕的也有石刻的。每个大宅院的门楼都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彰显着家族的身份和地位。
檐角的岁月,布满了厚厚的云天。老树上的鸟巢,是时光清浅里,等待一场相遇的模样。
三省边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镇上有9种方言和130余种姓氏。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古镇里的人们始终按照祖辈留下的方式生活着,依然就像那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老街的青石板路,在雨丝的浸润下,倒映着两旁的街景。枫溪河穿镇而过,从倒影里的古镇,看黛瓦白墙荡漾在水面。行走在河畔的鹅卵石小径,是否就可以走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江南梦。
除了主街是青石板砌成外,其他小巷都是由鹅卵石铺就而成。踩在上面,脚底会隐隐被硌到,走路的过程刚好可享受下足底穴位按摩。两边高大的马头墙,狭长的巷子仅容一个人走过,大声说话都会被高墙给反弹回来,“嗡嗡”回响,故而又被称为“回音壁”。走入巷子就如同走入一个迷宫,每一条路都看似死胡同一条,往旁边一转却又峰回路转,走入另一条更幽深的小巷,等到完全走出迷宫,却发现早已走到古镇的另一端。
廿八都镇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长达1公里。北为浔里街,以住宅为主;南为枫溪街,以经商为主。廿八都镇在清同治年为鼎盛期,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