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赢
摘要:《情暖天山》的作曲唐建平以其娴熟高超的作曲技术、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思想内涵将民族音乐风格与个人音乐语言形成了很好的统一。对于戏剧情节的推进、情绪氛围的渲染、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新疆特有风貌的描绘,唐建平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该剧的音乐设计为新疆风格的歌舞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多元一体 新疆民族音乐风格 歌舞剧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182-02
歌舞剧《情暖天山》由新疆艺术剧院于2013年创作并演出,作为近年来活跃于国内舞台上的大型歌舞剧作品,其浓厚的新疆民族特色、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被业内外人士所认可。该剧围绕阿尼帕妈妈和她养育的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所展开,以体现超越民族、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该剧作曲同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在为数不多的新疆歌舞剧音乐创作中,《情暖天山》为新疆风格的歌舞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17年5月,笔者于中央音乐学院对唐建平教授进行专访:
在选择和确定音乐题材上,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请问您接受新疆自治区文化厅的委约并创作歌舞剧《情暖天山》的原因是什么?
唐:2013年新疆国际舞蹈艺术节前夕,我受导演邢时苗的邀约,飞赴新疆筹备歌舞剧的创作,在众多剧本中,选择了这部以多民族孤儿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为原型所创作的《天山母亲》(原名),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全国观众看到、听到,我自己也想创作一部带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音乐剧,于是3月我们创作团队就开始了剧本的探讨、创作,经过反复修改、琢磨,在6月份进行排练,7月份上演于新疆国际舞蹈艺术节。
您之前创作过大量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基于布依族民间音乐所创作的舞剧《布衣女儿》、现代舞剧《菊豆与天青》等,请问《情暖天山》的音乐创作构思与之前的有何异同?
唐:我之前所创作的任何一部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都不是我主动选择的,新疆这部歌舞剧也不例外。首先我的创作概念就是“一体多元”,也就是说从新疆这个整体概念出发,并不特指某个民族。《情暖天山》的原型阿尼帕妈妈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这个大家庭本身就是多民族的。所以对于我来讲,这个创作是建立在新疆多元化文化基础上的,并不限定于新疆某个民族某个地区的特定音乐语言。比如剧中有一段“赛马”音乐,当时有新疆音乐工作者提出异议说这不是哈萨克的“黑骏马”,我说这段音乐是描写各少数民族节日的欢腾、热烈的场面。在写《情暖天山》之前,我创作过蒙族的、苗族的、布依族的、汉族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大量的丰富经验告诉我,创作之初必须对风格进行准确的定位。我创作过的作品无论哪种风格,都是以人的因素为核心的,具体表现为:不追求极端的理性主义形式与逻辑,不一味追求高难度的创作技法,而是注重音乐表现的精神内涵和人的生命意识,以内心的真情实感为创作的最根本原则,因此音乐中旋律随着情绪大幅度涨落、戏剧性的情感宣泄以及通过迭起的高潮创造恢弘的音乐气势等都是我在音乐中刻意追求的。
《情暖天山》的民族属性以及剧情内容为音乐形象的定位提供了依据,但在具体的音乐创作中,选择哪些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从哪个角度确定整部剧的音乐基调,使之既有特定的民族风韵,又能将剧中所歌颂的跨民族的大爱精神涵盖于音乐中呢?这是在接到剧本后,我动笔创作前反复考虑的问题。由于创作时间极为紧迫,我针对剧中各类人物、情绪、场景的音乐定位等问题,从宏观上确立了三个重点,以推动全剧音乐写作的顺利进行:1.以剧中主人公阿尼帕母亲的音乐主题为线索,以音乐剧唱段作为戏剧性发展线索,是贯穿整部剧音乐发展的主线。2.以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辅助线索,表现新疆民族载歌载舞的精神面貌,其中民谣歌手艾尔肯的弹唱也作为该剧音乐的一大特色。3.以大量合唱、交响片段作品来烘托剧中气氛的切换。这三点的确定,对它们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目的的明确,为尽快捕捉音乐灵感,确立音乐主题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万里铁轨》片段中,交响乐和合唱为戏剧场面创造了特定的音乐氛围,突出了音乐中音响的表现作用,将民歌旋律中提取的复杂性节奏动机以交响化手法进行配器、发展。
您在文章中提到过“在作品中音乐主题的建立及其发展对于作品的成功至关重要”,请问《情暖天山》中主导音乐材料的来源是什么?在创作带有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中,您是如何把握风格的?
唐: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多年来新疆文化在内地传播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比如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燕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等,所以我能准确抓住新疆风格,一方面来源于从小新疆音乐对我的影响,我始终认为创作不能拘泥在具体某种风格性的音乐学研究上,应该站在更高的视野下,通过专业作曲技法来创作带有新疆音乐元素的作品。比如其中的《母亲》唱段,观众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新疆的,但同时它又有我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那么我的创作目的就达到了,这个唱段的音乐动机其实来源于我从小听的《冰山上的来客》(演唱了“啊,亲爱的战友”与《母亲》当中的“啊,妈妈……”);再如《希望》唱段,旋律线条和节奏设计其实是来自哈萨克民歌《燕子》的动机,所以我并没有人为的去创造风格,而是抓住了特定的音樂动机,运用专业作曲技法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具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作品。这就突破了过去在创作上所习惯的单纯以民歌旋律作为音乐主题的思维方法,我力图将民族风格、个性化的观念融入到音乐设计中。比如我们熟知的伟大作曲家格里格,他作品中体现的挪威风格、西贝柳斯的芬兰风格、肖邦的波兰风格等,独特的音乐风格都是建立在一定高度的专业作曲层面,并具有民族音乐精华进而形成的,我创作那么多民族化风格作品的主旨和追求,这部剧可以说是具有西域音乐色彩的泛风格作品,在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手法的发展中,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尝试的。
在《情暖天山》中,您将本土新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巧妙地融合,形成多层次、艺术化的音响结构,请您具体谈谈该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作曲技法。
唐:我对《情暖天山》的定位是带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戏剧作品,所以整部剧的音乐设计都在扎实的现代作曲技法下完成的,具体体现在交响乐配器、歌剧化的唱段等方面。在唱段《追路》中,我根据歌词的句逗和内容设计了复杂的节拍变化,6/8拍和9/8拍的大量不规则交替,形成了很有意思的节奏律动,虽然让排练增加了难度,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疆民族音乐复杂性的节奏律动,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为了突出新疆音乐风格,我运用了特殊的和声技法,新疆音乐本身既包括西方大小调、阿拉伯调式又有大量偏音、活音形成独特色彩,所以调式对置手法的和声配置使其与新疆风格非常吻合。比如《希望》唱段,旋律是123,我的和声配bB D F,下一小节旋律变为21,我配bA C bE,我的和声语汇绝大部分取决于听觉,敏感的抓住和弦色彩的变化,这是我创作了大量作品后形成的经验。所以音乐风格一方面来源于旋律,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和声,包括和声自己的节奏、张力。音乐学院学的和声配置是相对于逻辑概念,而在我的大量创作中,和声是相对于色彩来体现的。特别是在创作带有强烈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民歌旋律固定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置的和声设计来实现风格的统一。
歌舞剧的形式不同于歌剧,在《情暖天山》中,我们既能欣赏到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演唱咏叹调,又能看到流行歌手艾尔肯弹唱维吾尔族民歌,还有音乐剧演员喻越越以音乐剧的表演方式穿插其中,这既体现了高度艺术感,又能使观众引起共鸣。请问在多种表演形式的搭配衔接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唐:这部剧的创作其实是以音乐剧形式进入的,因为新疆是个能歌善舞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歌唱跳舞的天赋,所以音乐剧的形式对于这部剧的创作特别贴切合适。从内容来说,《情暖天山》是用爱来沟通心灵,共筑美好生活的故事,所以用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设计音乐更能感动人,既有国际化专业化的交响音乐语言,又有平易近人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流行音乐形态。我根据每段文学剧本上来创作音乐,在字里行间寻找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但灵感并不会凭空产生,即便它往往看上去像是突然闪现在脑海中的,但其中必然包含着过去的生活阅历、创作经验、艺术审美趣味等。因此音乐创作灵感既是思想内涵的凝聚,也是思维逻辑的产物。比如在《希望》唱段中,音乐设定为三个主角的对唱,分别是两个通俗唱法加迪里拜尔的美声唱法,在合唱和管弦乐、新疆民乐的衬托下,不同的演唱形式搭配在一起完全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让观众觉得新颖并且高级。我认为这部音乐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它解决了风格问题,风格来源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其次,多元化的创作语言在《情暖天山》音乐设计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流行音乐元素是通过节奏、动态来体现,用民谣演唱的方式让观众引起一定共鸣;通过花腔女高音唱段、交响乐、合唱的严谨作曲技法来体现艺术高度,使这部剧能够交流于国际舞台。故事内容的哲理性通过多元化创作手法以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精髓。
新疆有着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财富,在传承和发展新疆民族音乐方面,您对新疆青年作曲工作者有何建议?
唐①:对于年轻的作曲家来说,创作首先应该具有匠人般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就是要有用专业化的作曲技法处理大量音乐素材的能力,有了这个作为基础之后再去談个人风格问题。如果你大量的采风、收集了很多民族音乐素材,但不会处理它们,不会将它们形成有逻辑性的艺术作品,那再多的采风经验都是徒劳。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创作积累、在磨练中逐渐形成娴熟的作曲技巧和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有文化上的积累沉淀,音乐学院每年毕业大批的作曲学生,大家的技术水平差不多,除了天赋各不相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上的沉淀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有了这些才能使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艺术高度,才能在作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注释:
①唐建平(1955-),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乐委员会委员,作曲教授,博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