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必海++谢宏波
朱必海简介:
朱必海,咸宁市通山县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60岁的他,1983年7月入党,1984年9月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先后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咸宁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西坑村座落在幕阜山中部的四面山下,洪港镇南面,是一个边远偏僻的老区、山区、林区村。
1984年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的是全村公路不通、信息不通、水电不通,教育卫生更无从谈起的的局面。当时全村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中的3个自然湾、3个村民小组的60多户300多人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生活肩挑背驮的原始生活。村集体经济是一个空壳,全村人吃饱饭都难,想要自给自足都举步维艰,碰上粮食欠收,更是只能靠国家救济粮度日。
当时我父亲刚去世,家里老母亲劝我无数个日夜,不让我当这个支书,只想我出外成龙成凤。因为村里确实是太穷了,人不杰地不灵,工作搞不好,耽误自己一辈子。然而,母亲的劝导非但没有劝退我,反激发出我誓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勇气,我毅然地接任村支书一职。
万事开头难,最难是思路!上任之初,我就与村“两委”班子讨论发展脱贫方案,决定必须排除万难从修路、通电、办学三件事做起!
“要致富,先修路!”村里虽然有优质竹木资源,苦于交通闭塞,无法形成经济效益。“姐弟俩扛着一根楠竹,要翻过几座大山,走上十几公里,才换回来一袋盐巴!”想要摆脱贫困,必须把资源运出去,让财富流进来。西坑地处深山腹地,山高坡大,村里的竹木没法运输出去,村里又拿不出钱修路。横亘在村头的五座大山,让贫困成为西坑人身上世代流传的基因。经过村“两委”一班人反复讨论,提出了找银行贷款修路,路通了收费还贷的办法。通过与银行协商,成功贷款5万元,买来雷管炸药,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上阵,用了5年时间终于修通了这条长8.5公里的进村公路。修路那几年的除夕夜我都在外面筹钱借款,没吃过一次团圆饭。面对种种困难,我的心底始终回响着一句话:在困难时候共产党员要自己证明自己。
路修通了,用电又成为首要问题。由于当时西坑没有联通电网,村民们只能“白天挥锄头,晚上睡炕头”,连打稻米都要挑到镇上的加工厂。生活需要用电,生产更需要用电。由于西坑地处边远,连接电网投资大。为此,我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筹措,花了2年时间,与电力部门协商沟通,议定由西坑村出安装费,电力部门出建设材料。前后共耗费4年时间,终于接通了电网,从此西坑村民摆脱了“日落而息”的旧历史,也能吃上家门口工厂里打出的稻米。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了使村民摆脱世代贫困的思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和班子成员商议必须着手解决困扰在村民们心头的另一件老大难事问题——子女上学难!当时全村无一所正规完全小学,教学点都是借民屋读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多,师资低,学生成绩差。1994年,我们多方筹资,在全村最好的位置选择校址,征用10亩土地,当年投入近40万元,用了三年时间建了一所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四区一体的完全寄宿完小,当年入学学生220人,入学率100%。
经过30余年的筚路蓝缕,2016年西坑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如今的西坑村小康之路越走越宽,贫困的山沟沟彻底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