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净君扫浮尘,良友招清风。折扇,撒开为用,聚拢能藏。旧时文人雅士,出门穿长衫,袖带放折扇。俟时,展开轻摇把玩,谈笑风生,尽显儒雅,故名:怀袖雅物。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折扇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把好的扇骨打开时顺畅自如,收拢后风雅清丽。这开合自如,得益于扇骨聚拢处的扇钉。而这个打了扇钉的部分,便是扇头了。一柄折扇精致与否,功夫全在扇头。
方寸之地夺名头
折扇小巧精致,扇头自然就更小了。可这方寸之地,正是从古至今制扇名家的必争之地。他们往往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创新扇头造型。因为,一个独特的扇头,可能树立起一个响亮的招牌。譬如明代制扇名家李昭、马勋、柳玉台,也叫“李尖根”“马圆头”“柳方头”。
折扇的历史不可考,其做工倒是越来越精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也越来越讲究。除却材质,便是做工,尤其是扇头造型。明文震亨《长物志器具》记载:“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有圆头、直根缔环、结子、板板花诸式。”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圆头类、方头类、花式类等。明末清初,扇头线条利索流畅,如古方、排茄、玉兰等,清以后则出现了葫芦头、花瓶头、琵琶头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人统计过,流通的扇头有120多种。最初也就方头和圆头,即如今说的古方和古圆。后来从日本传入和尚头,中國制扇艺人便开始摸索新的头型,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质也不断丰富,加入象牙、玳瑁、牛角,镶嵌翡翠、玛瑙、螺钿……方寸间,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扇头的名称没有太大的讲究,基本上像什么就叫什么。比如常见的“挑灯方”,有人以为是可以挑灯,其实灯是误传,原本是“挑镫方”,也叫“马镫方”,它很像马镫的镫。据说适合溜肩的人,拿在手上,流线从肩膀一直到扇底。而“和尚头”就是圆滚滚、光溜溜的一颗球,很像大和尚的头……
扇头品种如此众多,如何品鉴呢?其实从视觉审美的角度来讲,见仁见智。明代到清初崇尚简洁大方、浑朴自然;而清中期、民国至今,则偏好精工极巧,新奇华美。这两种审美偏嗜,正好贴合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讲的中国艺术史始终贯穿的两种美的理想:一为“出水芙蓉”式的自然美,一为“错彩镂金”式的人工美。
除却视觉审美,扇头更重要的是手感。毕竟,扇头正好是折扇手握之处。一把好的扇子握在手中必须舒服饱满,无丝毫棱角触手之弊。打开、合拢皆和顺平服,且经久耐用。不仅要正面看美,侧面看也得美,还得与大骨、小骨的比例、厚薄、重量配合。扇钉的位置、材质、式样,扇骨弯度火力的大小、松紧,扇骨材质的优劣,都须一一甄别,方能恰到好处。所谓“增一分则臃,减一分则瘦”,一切无瑕可挑,才算是一柄怀袖雅物之好头。
各色扇头有讲究
扇头品类众多,大致可归纳为尖头、圆头、方头和花式四类。细细数来,圆头有:和尚头、葫芦头、花鼓圆头、梅花圆头、琵琶圆头、八角圆头、荸荠圆头、半圆头;方头有:古方、马镫方、玉兰方、琴方、竹节方、马牙;花式有:花瓶、燕尾、鱼尾、蝴蝶、蜻蜓、知了、茄头、橄榄、白果、如意、包袱……
不妨见识其中几款。
直方头:最古老最简单
直方是最常见的扇头,为一长且窄的梯形,也是折扇扇骨的原始式样。
如果淘古董折扇,明末或清初时的古货多是它。直方头不但出现早,且使用广泛,扇骨形式也最多,也最实用。民国时期,直方常被冠以仿古雅扇的名目,颇得人们垂青。一般竹骨和乌木骨最喜欢用这种形式。
后来出现的挑灯方、古方都是在直方的基础上改进的。挑灯方的身和头厚度基本一致,古方的身略厚于头,比较自然。如今市场上,古方大都比直方多500元,但销量却远不如直方。所以想要寻一柄好的古方,不论新老,都不容易。
尖根头:我很扎手
尖根,也叫“尖头”,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类头型不太多见,多用于十六档大扇,它使用起来有点“扎手”,不如圆头的扇骨好用,但外观颇有剔透之感。
燕尾头:难在腰不在头
燕尾头,扇头顶端的中间是凹进去的,整个扇头看起来像小燕子的尾巴。如果扇头顶端的中间是凸出来的,那便是鱼尾,因形似金鱼尾而得名。
燕尾的制作难度比较大,尤其是燕尾,难不在头,而难在腰上。一把好看的燕尾,不是看头,而是看收腰是否流畅,腰里的大骨和小骨间的隙缝不能大。
和尚头:此和尚甚风流
和尚头,也叫“圆头”“大圆头”。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且光亮似和尚头而得名。明朝已经出现,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
然而,这个常见的扇头,却相当考验制扇师傅的手艺。一把好的和尚头,需要合拢看是圆的,打开来看依旧是圆的。且摸上去感觉不到丝毫棱角。
和尚头越小越精巧,自然也越费工。和尚头可以是纯竹木,也有很多制扇师会在扇钉处镶两片不同的材质,如牛骨、紫檀、螺钿等,很是风流,一点也不像“出家人”。
不少圆头都是在和尚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比如松果头是在扇头正面部分镂空雕出一个个窗格,就像松果一样;梅花头则雕成梅花状;切出8个棱角,就是八角头;雕上八卦,便是八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