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08-15 00:47封顺义姜韶欣李辉婕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金养老保险

封顺义 胡 侦 姜韶欣 肖 萍 李辉婕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封顺义 胡 侦 姜韶欣 肖 萍 李辉婕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文章在对既有文献进行回顾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学者们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生活质量以及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养老保险虽然一定程度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低水平的养老待遇使得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因此,应适度增加农村地区的养老待遇水平,促使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质量;文献综述

为保护农村的老年弱势群体,使其能有一个安详的晚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政府开始加快了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国务院于2014年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随着政策工作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否真的能够让农村老年居民拥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最终的政策落脚点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否能够切实改善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持续推进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造成其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来缓解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已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的共识。1991年,我国在农村开始试点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即“老农保”;2009年,“老农保”失败后,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农保”;2012年,试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再到2014年,经过国务院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在这几个阶段,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不仅研究范围覆盖面在扩大,而且研究的深度也在加强,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文献与理论成果。

我国农村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跳跃式发展、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几千年传统的家庭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但农村居民的社保待遇却相当于西方工业化初期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甚大,后者已接近现代福利国家水平,因此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急需构建及完善,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受困于历史背景的局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城乡有别”的思路来构建,随着养老保障政策工作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养老待遇水平的差距甚至越来越大,这也凸显了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的漏洞[1]。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诞生起就面临着“城乡分割”的难题,致使城乡福利差距过大,现阶段须加快对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的步伐,逐步实现居民在养老保险水平上一致化,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权利公平[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农村全面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时机已经逐渐成熟,而且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权益、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

二、生活质量

(一)生活质量的定义。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古瑞、费尔德、威若夫等学者于1957年在美国进行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民众的精神健康与主观幸福感。随着对生活质量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活质量”一词开始被学术界以及各大国际组织所接收并广泛认可使用,并对生活质量的定义表现出三种倾向:客观、主观以及主客观综合生活质量倾向。客观生活质量的倾向主要从物质条件来理解,认为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现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同时立足于我国农村欠发达的现状,许多学者倾向用客观物质指标去衡量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观生活质量更侧重于生活舒适度、生活满意度等主观感受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质水平较高,一般倾向于从主观角度去阐述生活质量;主客观综合生活质量是综合前两个方面的观点,既有客观的物质指标,也有主观的感受指标,这一观点也渐渐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二)我国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现状。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高,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成为评价社会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而数据显示,在农村的留守老人已经接近5000万,其中仍从事职业性劳动的农村老人占比为54.6%。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年轻劳动力愈发减少,迫使农村老人尤其是男性老人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年轻人,青壮年的逃离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解体,农村大批的老年人陷入“空巢”危机,继而缺乏稳定的生活保障。统计数据表明:在农村的老年人陷入贫困的概率高出城市3倍以上,目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已经接近10%[3],其中“残疾患病”与“缺少劳动力”是当前农村老年群体致贫的两个主要原因[4]。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而言,老年群体相对比较弱势,是一个比较贫困且很容易发生贫困的群体,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同时期的城市老年人口[5]。我国的扶贫工作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母庸置疑,这是个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贫困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农村老年居民由于家庭或个人的缺陷而致贫这一事实,实际上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三)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的原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非常典型,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由于户籍或居住制度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其中,“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是我国户籍制度的特色,户籍性质的不同使得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也实施着不同的福利政策,差别化的福利政策,是农村集体贫困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除了依靠纯收入,基本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这使得中国的福利制度更像是为“城里人”量身打造,这也是“战略与体制上的城乡差别”之突出表现。农村居民因为长期遭受“非国民待遇”,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会使他们产生出一种被剥离感,从而滋生出对社会的不满,这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2.未富先老。“先富后老”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特征,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一般以人均GDP约为5000~10000美元的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先富”积累的资本为其应对和解决老龄化问题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时期的人均GDP却只有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不可逆转,其老龄化不仅规模巨大,且速度也是最快,长期以来,政府将福利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而忽视农村福利资源的配置,且过高的估计了农村家庭与土地资源的养老保障功能,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不仅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也同时面临着“未备先老”的困境。

三、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生活质量

(一)身体健康方面。一般来说,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反应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很多研究都会将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尤其是养老待遇的领取对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导致许多农村老年居民在丧失劳动力后,在经济来源方面上将会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经济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就医资源,并最终会损害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ase通过对非洲养老金数据的分析,发现养老金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而养老金之所以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养老金能部分负担起老年人健康医疗的需求和被照料的机会。FanandLiu通过研究发现,富足的养老金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日常维持自身身体健康方面的开支,而且还极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一万美元的养老金就可以使老年人健康良好的概率增长14.7%。

(二)心理健康方面。总的来说,很多研究都表明,养老金的匮乏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于宁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对其养老质量并不是很满意,究其原因就是在退休人员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子女“啃老”现象,退休人员的部分养老金被用来资助子女生活,并最终影响到退休人员自身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养老金的匮乏会直接导致生活资源的缺失,进而会使老人处于抑郁、敌对和心理不安状态,许多老年人甚至会产生心理情感上的被剥夺感。同时,低待遇的养老金水平是不能真正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提高其生活满意度而充足的养老金不仅能够降低老年人的焦虑感、孤独感,而且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使得老人获得自尊和社会认可度,最终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国内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和居住均独立的老年夫妻相较于其他夫妻有着相对明显的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养老金收入的增加可能会使老人在生活上减少甚至摆脱对子女的经济依赖,而相对应的,子女在提供的精神慰藉和支持方面却有可能上升,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子女的精神关怀最终会使老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大幅提高。

(三)在营养、经济来源和家庭地位方面。养老金收入首先能够直接影响的就是老人的经济状况,虽然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在总量上还是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从而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日常的营养物质条件。而且,宽裕的养老金不仅能够保证老年人的营养水平,而且还能够改善其生活条件,如盥洗之类的卫生系统。不仅如此,养老金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在家庭的地位,例如,Case and Wilson通过对非洲养老金计划的研究中发现,非洲老年人通过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养老金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自豪感并获得了家庭成员的尊重,当老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时,必然会处于一个不利的家庭地位。而养老金无论多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人在家庭中的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极大避免出现因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的依赖而衍生出不对等关系。

四、小结

从我国的养老保障现状来看,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应对社会问题的需要,是社会养老保障理念的贯彻,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无论多么卓越的政策都是需要通过结果来检验,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落脚点就是能否切实改善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政策实施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否能够改善我国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还需要在结合国内外优秀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47-60.

[2]睢党臣,董莉,张朔婷.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的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4(7):38-43.

[3]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J].人口学刊,2011 (4):37-45.

[4]汪辉平,王增涛,马鹏程.农村地区因病致贫情况分析与思考——基于西部9省市1214个因病致贫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学家,2016(10):71-81.

[5]王瑜,汪三贵.农村贫困人口的聚类与减贫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8-109.

[6]胡芳肖,张美丽,李蒙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J].公共管理学报,2014(4):95-104+143.

F842

A

2095-0438(2017)11-0022-03

2017-05-12

封顺义(1990-),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农保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4BSH113)。

[责任编辑 王占峰]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养老金养老保险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