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朔韵展新姿

2017-08-15 00:42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应县道情朔州市

兵 兵

朔风朔韵展新姿

兵 兵

王 瑛,笔名兵兵,男,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9月9日,由朔州市文化局带来的朔州市地方戏曲文艺晚会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演出,正式亮相于首届山西艺术节。整台晚会由11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晚会由晋北吹打乐《得胜鼓舞》开场,晋北吹打乐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雁北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14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胜鼓舞》是将《大德胜》《将军令》《出对子》精心抢救挖掘,重新编排后曲调古朴,旋律欢快跌宕,音乐以豪壮雄伟的气势、桀骜不驯的格调,表现了将士凯旋、军民欢庆胜利的场面。

二人台在朔州地区一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和浓重的泥土芳香,深受群众喜爱,演出形式也从过去的走街串巷逐步向舞台演出发展。传统二人台剧目《挂红灯》反映了正月十五观灯场景及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道情广泛流传于晋陕蒙一带,它继承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戏音乐,兼有地方大戏的唱腔曲调,深受当地观众喜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情小戏《沙棘情》表现的是县长支持青年改造沙棘林,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小故事,由朔州市艺术研究院演出。

朔州大秧歌流行于山西省晋北地区,它角色行当、曲牌齐全,板式、调式规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现代大秧歌小戏《问路》,表现了大学生村官到山村黄土湾上任路上发生的故事。

东路秧歌它起源于朔州应县白马石乡奋地村,几近失传。应县大临河乡文化站为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成立了朔州巨鑫东路秧歌剧团,专门挖掘整理东路秧歌,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十多部。近年来,朔州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深入挖掘整理民间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全面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建设,推动了文艺队伍的发展,民营文艺院团和农村剧团班社不断壮大。全市上下齐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耍孩儿戏起源于怀仁、应县一带,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耍孩儿戏的表演有很强的舞蹈性。唱腔发声独特,使用后嗓子挤压发声,先咳后唱,浑厚有力,曲调词式与元、明词曲《耍孩儿》十分相似。耍孩儿戏《将心比心》通过一个普通的化解婆媳矛盾的事件,积极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大家要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低保风波》由应县鸿海演艺公司演出,讲述了基层干部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故事。

踢鼓秧歌是具有鲜明朔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盛行流传于朔城区、平鲁区城乡,融合武术、舞蹈、戏曲为一体,有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的艺术特点,男角称踢鼓,步伐大而刚健,女角,称拉花步小而颤动,表演队伍多集中在每年腊月和正月里活动。

此外,还有怀仁方言快板《家乡美》、诗朗诵《建功在朔州 共筑中国梦》、合唱《朔风朔韵》等节目亮相晚会。整台晚会主题鲜明,特色浓郁,风格多样,充分展示了朔州市近年来繁荣的文艺发展之象,也为首届山西艺术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编:武 超)

猜你喜欢
应县道情朔州市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