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健 , 王柱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a.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所; b.远程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什么是“绿色”职业农民?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绿色教育谈起。绿色教育是指具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培养绿色人才为旨归的新型教育,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回应生态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形态。在这一理论框架内,绿色人才是指通过绿色教育而培养成的特殊人才,即具有生态理念自觉、行为自律和技能自强的人才[1]98-101。绿色人才必须葆有高度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天道,在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处于和谐共生关系状态之中。由此推论,“绿色”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现代农业,并且在生态理念、行为、技能等方面臻于自觉状态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2]1-7。
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型素质模型包括农业素质、能力素质、品质特征、经营管理素质、行业素质等五大模块[3]338-343。结合当前职业农民的从业者实际,我们认为,“绿色”职业农民的人才规格,在农业素质模块中,必须突出农业科学持续发展观,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坚决杜绝只看眼前蝇头小利而不计后果的发展观;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模块中,必须强调“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强化信息化分析与处理能力,在最节俭的时空资源运用中,合理合法地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在品质特征模块中,必须突出现代法制理念教育,加强传统慎独品质培育,养成积极乐观、诚信正直的人格品质;在经营管理和行业素质模块中,必须凸出财务管理、市场分析、资源整合等综合能力与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安全等内涵要求。总之,“绿色”职业农民必须是适应、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人才。
就当前来看,“绿色”职业农民培育无论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对人才的内涵与规格也处在摸索之中。基于这一认知,当前我们培育“绿色”职业农民,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维度,予以认知强化、理念提升,从而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加以有计划的培育与养成。湖州农民学院在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绿色”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规格,创构分层、分类、分段的“三分”和“计划、标准、教材、师资、管理”的“五统”模式,全盘统筹指导全市“绿色”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为确保办好农民满意的“绿色”职业农民教育,应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其运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凸出“绿色”素质与能力教育。(1)在教学形式方面适应农民的需要。采取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灵活办学方式。其中,初等教育是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补充,高等职业教育是重点。(2)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实效。教育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涵盖农村生产、生活实用科技和社会政策教育等重点领域,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3)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实践。强化农民教育的适用性,坚持知识和技能并重,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4)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根据农民的特点,采取灵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4]60-61。
“绿色”职业农民培育的可能性何在?我们的回答是,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也即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必须拥有生态自觉的理念,农业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主体单位,都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统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确立“绿色”职业农民目标为先导,从培育方案设计、课程设计、载体创设、师资选育、过程管理等环节,以专业化方法与手段,把绿色知识、道德、行为、技能有效地嵌入或渗透到教学全程,切实提高职业农民的认知与素养,为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动能。地方高职作为地方性职业专科学校,必须以高度的专业角色,主导“绿色”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师资选育、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承担主导作用,引领“绿色”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当前,在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我们认为,突出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法律等“绿色”课程,作为通识课进行教学与实训,强调职业农民的“绿色”生产伦理、技能要求,促进生态环保理念在现行农业从业者认知结构中生根发芽,是有效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与生态水平的“捷径”。湖州农民学院在《十大产业培育方案》中,用通识课模块开设了《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涉农法律通识》等课程,并且,用理论课与基地考察课结合的方式,填补了长期以来农民培训过程中“绿色”素质知识与理念的教学空白,获得了受训农民的欢迎。
1.培育“绿色”职业农民,绿色师资选育是关键取向 在教学培训环节,“绿色”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绿色”素质与教学技能。在以往的农民培训中,师资专攻农业实用知识、缺乏综合生态教育背景等因素,制约了职业农民“绿色”能力的培养。所以,培育新一轮职业农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严把师资关。采取“双导师”合作授课方式,用文化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技能课教师联合授课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双师互补,专技合一,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通过挂职考察、专题研修、集体备课等途经对师资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其生态文明专业修养与教学技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湖州农民学院聘请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和院校教授,共同编写教学计划、共同备课、联合授课,提高了农业生产生态理念与技能培养的有效性。(3)坚持课前试讲和课后评价。湖州农民学院自加压力,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未从事过农民培训的“新教师”采取试讲制度,先行锤炼。聘请教学部门专家、老教师、成校教师、农业工作者和农民代表听取试讲,提出意见,修改教案,力争将最佳状态呈现在“田间地头”的课堂实战中。每次授课后,及时地发放简洁易操作的评价表,对教师给予课堂评价,并把课堂评价作为教师评优与薪酬的依据之一,以此促进教师上好每一堂课。
2.培育“绿色”职业农民,细化过程管理是基础支撑 强化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培育的有效性,也是以“绿色”途径强化农民培育的题中之义。在以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拉人头、走过场的“空转”现象。对此,湖州农民学院采取了系列创新措施,切实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1)按产业、分区域产教联动、送教上门。根据蔬菜、水果、粮油、茶叶、竹笋、花卉、水产、蚕桑、畜牧和生态观光农业等产业,按块状经济集聚度,分别在埭溪、织里、菱湖等区域中心,设置年龄、生产规模等条件(如茶山承包20亩以上、水产养殖水域30亩以上),精准招生,就近组班,选点办学,送教上门。(2)按全日制学校教学管理规则来规范培训过程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对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校配备讲师以上专业教师担任联络员,全程跟班听课点名,主导管理,沟通信息。(3)分时段因班制宜落实教学工作。根据现代农业不同产业业态的季节特征,选择农闲时段落实理论培训课程,生产时落实实践考察课程,如蚕桑专业理论课选在冬令时段,实践课选在春夏生产旺季。这样,既不影响生产经营,又落实了实践课的“教学做一体”。
3.培育“绿色”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是根本出路 (1)分类、分层系统推进。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分类设置人才培育方案,展开教育培训。其中,生产经营型蔬菜、茶叶、竹笋、水产等“十大”产业人才培育方案,精细教学,无缝榫接。如畜牧专业,养湖羊、养猪、鸡、鸭、兔等多品种多方向,根据学员数量与特点,微调相关计划,尽量满足大多数受训者的个性需求,系统化推进职业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育。(2)分能力素养综合培养。根据现代农民职业化、可持续发展需求,按通识教育、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模块展开形式多、教法活、特色亮的培育提升,体现农民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系统性要求,综合提升农民素养、技能和能力。为了激发学员创业,给受训农民赠发《湖州领军型农民创业案例》教材,让他们体验成功就在身边。这一做法综合提升了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实效。(3)长时段“训”“育”结合。改变传统的重短期培训轻长期培育的做法,按人才成长的规律,设置条件,按10%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以培育领军人才为目标,认定“创业示范户”,分若干年度长期跟踪、结对辅导、政策扶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可持续的职业化发展。(4)分权互控,规范经费使用。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湖州市情,财政、农业、教育、湖州职院等单位联合制定《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使用办法》。这个《办法》由市政府发文,报销时多方签字,统一报账。这样,经费使用严谨高效,规范合理。
高职院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育的主体,参与地方“绿色”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基层落实”的办学模式,具有专业设计站位高、课程开发能力强、过程管理水平精、总结反思能力佳等特征。湖州职院在主导“绿色”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创办了园艺技术专业,丰富了专业结构,缓解了社会需求,同时也填补了学校全日制农业专业的空白,成为浙江省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全日制农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高职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这为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增强了实力。
在“绿色”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创新中,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培训教育的难题出现了解决的可能性。(1)传统农民培训过程中招生定位不准、工学矛盾大、学员学习意愿不强等难题初步得到解决。按人才类型和产业“分类”培养,促进农民专业化发展,体现了专业施教原则;按普及培训和提升培育“分层”培养,激发农民创业成才意愿,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分时段因班制宜落实教学工作,选择农闲时段落实理论培训课程,生产时段落实实践考察课程,解决了工学矛盾大的难题。(2)传统农民培训针对性较差、有效性不高问题初露了解决的曙光。按产业、分区域产教联动、送教上门,根据蔬菜、水果、粮油、茶叶、竹笋等湖州“十大”产业,按块状经济集聚度,分别在相关产业区域中心,设置年龄、生产规模等条件,精准招生、就近组班、选点办学、送教上门,从而大大提升了培训与培育的效率[5]46-47。(3)传统农民培训人才培养目标陈旧、内容板滞、理念不新等问题得到了扭转。湖州职院面向产业升级新需求,重新厘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按通识教育、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模块展开形式多、教法活、特色亮的培育提升,综合提升农民素养、技能和能力,弥补传统农民培训中重知识、轻素养的短板。特别是,将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与生态发展理念确立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农民现代化理念素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1] 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发展的方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崔红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7(9).
[3] 苏敬肖,焦伟伟,李红利,等.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以河北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18).
[4] 王留标.建设现代农业亟需加强农民教育[J].农村工作通讯,2017(1).
[5] 王 磊.湖州: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政策瞭望,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