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再
摘 要:思维能力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堂中的学生如果处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识。在物理课堂中应该从物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物理课堂;思维品质;培养
一、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能深层次地考虑问题,抓住物理现象的规律和本质,预知物理的发展进程。
物理课堂中,特别是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具有相同特征或可以类比的事物或情境组合在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其中的共同点或相异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总结,从本质上认识并理解物理对象的特征。在经历物理概念的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如理解功的概念时,从学生初中所学的功的概念、要素,引导到学生对力和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功的理解,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再如,在“滑动摩擦力大小”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深入思考:(1)设计简单实验来猜测影
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材料、粗糙程度、正压力、接触面积存在怎样的数学关系?能否设计验证其关系的实验方案?(4)在检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與各相关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怎样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这样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学生在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在较为迫切的情况下不慌乱,可以积极主动思维、认真全面地考虑、正确无误地判断,最终能迅速地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品质。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正确的解题方法是提升思维敏捷性的前提。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一些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隔离法、比值法、等效法、特殊值法、极值法等,然后创设情境展开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方法;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狠抓学生对例题求解的正确率,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划出物理特色词语,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反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正面或侧面的提示,努力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三、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学生在新情况或新困难面前采取相应的积极对策,采用新颖和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新颖和独特是思维的独创性所具备的特点。
在物理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少讨论的同时,提倡解题方法的创新性,在解题中提倡一题多解。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求四个电阻R1=32Ω,R2=8Ω,R3=16Ω,R4=4Ω,并联后总电阻。”该问题可以按照电阻计算的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电阻R=32/15Ω;也可以采用等效电阻的方法:将R2等效成4个R1并联,R3等效成2个R1并联,R4等效成8个R1并联,这样R1、R2、R3、R4并联就等于15个R1并联,这样的思维具有新颖性。又如在处理一个滑块以某一初速度冲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最后以共同速度运动的情境。学生会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角度思考,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四、思维的批判性
物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够分辨物理事物正确或错误、全面或片面的属性。如果学生具有质疑事物特征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则思维的批判性就能较好地发展。
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的物理观点和观念是通过物理学家前赴后继,不断努力不断修正后才形成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对运动和力的认识就经历了维持物体运动(亚里士多德)、无力也能运动(伽利略)、产生加速度(牛顿)的认识过程;对光的本质认识就经历了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电磁波说(麦克斯韦)、光子说(爱因斯坦)的认识过程;对黑体辐射的认识经历了维恩、瑞利、金斯等人的修正、直到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才得以正确解释。这些物理史实都充满物理学家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分析与评价思维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设计物理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物理理论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批判意识,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师生共同努力,科学的方法加之良好的习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继斌.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思维“六训练”[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
[2]冯永洁.中学生化学思维品质训练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
[3]刘良慧.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4]李继光.中学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