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富
相对于2016年高考,2017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命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从既有节选材料看,传主都是正面的贤臣,如谢弘微的孝道、清廉和敬业,赵熹的刚正、耿直和敬业,许将的公正、宽容、爱国和敬业,能在材料中得以鲜明地体现。试题形式有断句、常识解说、分析概括和翻译的区别,但是考查的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一句话,都是对阅读材料中涉题语句的理解。
断句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选项差异往往在其中的两三处。快速找到这两三处的差异,之后的事情就成为对语句完整性的理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这是卷Ⅰ中的试题。选项差异有两处,一是“所继叔父”是缀前,构成“言”的宾语,还是归后,和“混”构成同位语;二是“方成佳器”是独立成句还是分成两部分,分别缀前和启后。第一处判断,涉及对人物关系的理解。谢弘微是谢思的亲儿子,谢峻是谢思的堂兄弟,而谢混是谢峻的亲兄弟。从谢思这边看,谢混是谢弘微的堂叔;从谢峻那边看,谢混就是谢弘微的过继叔父。过继,是古时候的一种习俗。成年男性没有儿子,可把同姓的侄儿过继来作为后嗣。如此理解人物关系,我们倾向于“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建构。“方成佳器”是一句自我完足的话,意思是“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再看其前语句,“此儿深中夙敏”是主谓结构,“夙敏”是早慧的意思,而“深中”则由“时然后言”(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而来,应该可以理解为“沉稳”。如此说来,A、C项皆可排除。所以答案为D项。
常识解说题,也不是简单考查记忆,依旧是理解。如卷Ⅰ第11题,其中考到“姻亲”的理解。若根据记忆,则相对容易。因为“姻亲”和“血亲”,顾名思义,也不会有差池。但是像卷Ⅱ第11题考查的“收考”,要是顾名思义,尤其是以今推古,就很容易出问题。试题中的相应选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就是顾名思义的结果,也是以今推古的结果。若我们重视语境,就可能避免“上当受骗”。因为原文有“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既然“收考”之前,已经有“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且“穷诘其奸”(不断地追问其奸情),“收考”之后,“二孙自杀”,“收考”的威力立现,那么“再作考察”就显得“温顺”了,也显得不得体。经查,“收考”乃是收监拷问,往往伴以酷刑。
分析概括题,也是理解。题干是那样说,选项是那样建构(概括+分析),但是它实质上考查的依旧是理解,即理解选项中概括出来的“事实”和原文中的“事实”是不是完全一样。如卷Ⅰ第11题B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中的“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这一“事实”就有悖于原文。原文有“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是说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原来选项将陈述谢混的信息,误作陈述谢弘微的,好一个“张冠李戴”!再如卷Ⅱ第11题C项(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中的“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这一“事实”就有悖于原文。原文有“……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赵熹建议,皇上采纳并有所行动。而选项采录事实有重大误差。
翻译试题,也是理解。没有正确的理解,哪有正确的翻译?再说,作为高中生,面对待翻译语句的信息,本乎原文语句的基本结构,建构一规范的现代汉语语句,应该不是难点。所以翻译归根到底,还是理解。下面是卷Ⅰ的两句待译之文: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第(1)句,理解难度不大,若有难点,当在“事继亲之党”。这是一个动宾结构,“事”在这里是动词,解释为“侍奉”。“继亲”,字面意思是过继家的亲属,在本文中即指谢峻。“党”,在这里,是名词,当解释为“朋辈”。“事继亲之党”是说谢弘微侍奉谢峻的朋辈。而谢弘微侍奉谢峻的朋辈,就异常恭敬謹慎,更不要说他侍奉谢峻本人了。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一句是一个“概括+分析”建构体,其中“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是“概括”,“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是用来“填充”这一概括之语的事实。整句话可以翻译成:谢弘微品行严肃正直,行为坚持礼制法度,侍奉谢峻的朋辈,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若不理解,就硬着头皮去翻译,就会造成一字不当、全句遭殃的后果。如对于第(2)句,有的考生不明白“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的意蕴所在,结果将“乱”译为“打乱”“搅乱”等字眼。依据语境,看谢弘微谨言慎行,不喜欢说人长短,可是谢曜却偏偏喜欢评价他人的好坏,二人性情差距较大。这是要理解的第一层含意。其次,每当谢曜说人长短的时候,谢弘微常常用其他话题(话语)“乱之”。可见这里的“乱之”,含蕴着用心、善意、温情,绝不是一个贬义词,所以不能翻译成“打乱”“搅乱”等字眼,而最好翻译成“把话题岔开”。所以第(2)句的整体译文为:但是谢曜喜欢说人长短,每当他说人长短时,谢弘微常用其他话题把他的话岔开。
理解是关键能力,但需要应有的必备知识——足够量的词语、句式、常识等积累,足够多的阅读经验的储备。因此,文言文学习也好,模拟训练也好,我们都要追求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度宽度越大,阅读训练的效力越强。假如我们只是随便读读文,随便做做题,那么阅读也好,训练也罢,其效果绝不会令人满意。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