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与“深蓝”作战

2017-08-14 22:17加里·卡斯帕罗夫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国际象棋冠军机器

加里·卡斯帕罗夫

这个故事始于1985年,年仅22岁的我,战胜阿纳托利·卡尔波夫之后成为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当年早些时候,我在德国汉堡与世界上最先进的32台象棋电脑展开了一场车轮战。比赛结果是我全盘获胜,但那时我能够战胜数台计算机并不出人意料。当时的象棋电脑萎靡不振,而我则精神焕发。

然而,仅仅12年后,我需要拼尽全力对战一台计算机,当时的《新闻周刊》更把这场比赛称为“人脑的最后防线”。

从科技小说到科学幻想,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一直被描绘成生死之战。人类正在与机器人竞赛,甚至斗争或战争。

1997年,象棋计算机羽翼渐丰,而那时的我正好是国际象棋冠军。不知是福是祸,我代表全人类与机器进行了那场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的对决。

我与IBM“深蓝”计算机下了两盘棋,但似乎没有人记得我赢了第一场——我在费城赢了第一场,但次年在纽约的第二场我甘拜下风。但我想这是公平的。

当然我必须申明,功劳不应归于“深蓝”,而应归功于其创造者——许峰雄(注:电脑“深蓝”的设计者,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我向他和他的团队由衷致敬。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是人类的胜利,这是人类被其创造物超越时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

虽然我最终输给了计算机,我发现国际象棋还是需要一名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今天,即使智能手机上一款免费的象棋游戏应用都比当年的“深蓝”更先进,但还是有人沉迷于国际象棋。悲观主义者预测,国际象棋被计算机征服后没有人会愿意继续玩下去,但事实证明他们的预言是错误的。

我从自身经验总结出的教训就是,如果我们想充分利用我们的科技,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的恐惧;如果我们想要最大限度地摆脱我们的人性,我们必须克服这些恐惧。

在重整旗鼓的同时,我与“深蓝”的较量给予了我许多启发。正如一句俄罗斯俗语所言:“既然打不赢他们,那就加入他们。”我想,如果我能够和计算机合作,把人工智能留在身边,整合我们的强项,是否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呢?人的直觉加上机器的计算,人的战略思考加上机器的执行策略,人的经验加上机器的内存,是否能成为史上最完美的游戏?

我的这个名为“高级国际象棋”的想法在1998年得以实现。我在一场比赛中与机器合作,对决另一名顶尖对手。2005年的一场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更是出乎预料。比赛参赛者包括特级大师和顶尖计算机,但赢家都不是他们,这场比赛的冠军是两名美國业余象棋爱好者以及他们同时操控的3台计算机。

人机共存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如今的现实。比如网络翻译工具,即使它并不完美,但很多人为了了解外国报刊的新闻报道用过这些工具,人们再利用自身经验把译本完善,而计算机也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纠错中学习和进步。

我与“深蓝”的比赛时隔20年后,类似“人脑的最后防线”的头条新闻已屡见不鲜,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与过去不同的是,机器不是取代家畜和人工劳作,而是欲取代拥有大学学历或有影响力的人群。作为一名输给机器的人类,这其实是绝好的消息。每一个专业终究需要面临科技所带来的压力,否则人类的进展将戛然而止。我们不能停滞下来,相反地,我们需要加快脚步。

机器有优越的计算能力,但我们有理解能力;机器只能按照程序操作,但我们有意志;机器具有客观性,但我们有激昂的热情。唯有人类能做的事情,就是梦想。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国际象棋冠军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未来机器城
没有冠军的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