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主人公爱迪的死亡结局为开端,讲述了他进入天堂后遇到了五个不同的人的故事。故事以爱迪在天堂的际遇为主线,中间夹杂着他在世时每一個生日的片段描写,直到爱迪在天堂旅途的最后一站,现实中爱迪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特别的是,爱迪在天堂遇见的这五个人并不都是他已故的亲友,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并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认识的人,但这些人都和他曾经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出现在这个天堂是为了让爱迪看清一些人和事,他们告诉他,天堂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理解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九部畅销著作。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自问世以来,连续占据美国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前五位,成为当年唯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竞争的作品。
阿尔博姆的每本书几乎都是直面生死,都是从老者、垂死者、死者的角度出发。跟老者谈论人生和抉择(《来一点信仰》《相约星期二》),让他们在垂死中获得救赎(《一日重生》),让死者的灵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安宁(《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样的直面生死直接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走出困境,领悟人生的本质。救赎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也是西方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爱迪在世时的一生,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几十年都做着同一个单调而乏味的工作,心里一直有着一团不忿之火。他埋怨自己的父亲、嫉妒自己的兄弟,认为是因为父亲他才会一辈子都只能留在这里工作,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像兄弟一样好命。可是当他见到了在天堂等待自己的五个人之后,他便明白了,自己的这份工作并不平凡,他保证着孩子的安全,他甚至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只是爱迪自己并不知道。
鲁比是爱迪生前工作的“红宝石码头”游乐场的第一任主人,她的丈夫建造了游乐场送给她,自己却因为游乐场的一场火灾而严重受伤。鲁比等待爱迪的目的是要告诉他关于他父亲的故事。爱迪痛恨父亲,童年时期的忽视,少年时期的暴力,青年时期的专制,他认为父亲不但是一个酒鬼,而且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连最基本的父爱都没有给过他。在战争中受伤后,父亲对他大喊:“起来!去找份活干!”这是父子之间最后的交流。在他看来父亲的去世也是因为饮酒过量导致的。爱迪埋怨自己一辈子被困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做着毫不起眼、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平庸至极的工作,游乐园的维修工,微薄的工资,肮脏的手指,每天的循环往复,一切都拜父亲所赐,像陷入沼泽一般,越挣扎越徒劳,不甘心却不得不认命,一直到死。可鲁比让爱迪看到了另一个事实,他父亲的真正死因是为了救一个落水的朋友而造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个英雄。由于战争使爱迪落下了残疾,他的情绪很低落,父亲每天都催促他去找工作,让他可以重新投入社会。父亲对他并不是冷酷无情的,只是当时的爱迪没有感受到而已。他也不知道,父亲临终之前,在凌晨醒来挣扎着走到窗边,身子俯向窗外呼唤妻子和儿子的名字,好像他们就在那儿,下一秒就会抬起脸笑盈盈地回应他。父亲孤单地走了,伏在窗口,带着落寞和思念,来不及与儿子和解。
听了鲁比的讲述之后,爱迪放下了自己的仇恨,主动与父亲和解,他宽恕了父亲也宽恕了自己。当我们长大了,开始意识到与童年往事如影随形的疼痛,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它们的源头,自以为是地把一切罪责归于父辈,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不完美,他们的不完美,父辈的父辈的不完美,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一代又一代的毁坏,一代又一代的警醒,宽容,疗伤,期盼愈合。当作为成人的我们意识到日积月累的疼痛,我们有责任不再孩子般无能为力地被动接受,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倾听,让疗程开始,而不应当自己将伤口越刺越深。
七八岁的爱迪和小朋友们玩棒球时,球跳落到了街上,爱迪跑去捡球时冲到一辆汽车前,司机及时转向避免了一起事故,爱迪很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但是那辆车的司机是一个开车新手,他在继续避让车辆时撞上一辆卡车,心脏病发作而死。这个司机就是故事中的蓝皮人——爱迪在天堂里见到的第一个人。同一个故事,取不同的角度,却是不同的结局。一次意外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它的必然。你的一次不经意的决定也许就会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
爱迪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无法接受事实,他害死了别人,却在今后的七十多年里一无所知的活着。蓝皮人却说爱迪不必自责,也不需要还债和赎罪,因为公平并不主宰生与死,在灵魂深处,人们知道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出生和死亡,皆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就是这样强烈地影响着另外一个人。这种影响,关乎死亡,看起来很随机,与公平、公正没有丝毫关系。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而自己也在被影响,每个人的死亡都是公平的。蓝皮人将双手放在爱迪身上,告诉他“陌生人只不过是你没有遇见的家人”时,爱迪感受到令人陶醉的温暖。
82岁生日那天,爱迪乘着出租车去墓园看望亲人。像往常一样,母亲,哥哥,父亲,最后是爱妻玛格丽特。他倚着拐杖,凝视着妻子的墓碑,往事纷至沓来。妻子总会在每年的同一天为他做香喷喷的蛋糕,递给他甜甜的太妃糖,袋子上甚至扎着漂亮的丝带。从十七岁开始,爱迪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妻子身上,妻子四十七岁时病逝,往后的日子爱迪一直在孤独痛苦中度过。在天堂里,爱迪见到了玛格丽特,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他责怪妻子过早离开了他,玛格丽特告诉他:“失去的爱依旧是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生命会终结,但爱不会。当爱的感觉逝去,另一种感觉在升华,那就是回忆。回忆变成你的伴侣,你培育它,拥抱它,与它翩翩起舞。”天堂给了他一次心灵慰藉的机会,使他明白所有的人即使他与你的关系再亲近,也不会陪你终老,有些事情如果你当时不去做,也许就会成为生命中永远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玛格丽特带着爱迪推开一扇又一扇门,穿行于一场又一场婚礼,她开心地对他说,这是我选择的天堂的样子——婚礼的世界,当新郎揭开爱人的面纱,当新娘戴上镌刻承诺的戒指,全世界的新人们有着同样的眼神,他们真心相信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将会空前幸福。玛格丽特轻轻地推开最后一扇门,那是一个光线微弱的房间,放着几把折叠椅,一个手风琴手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等待。那是他们的婚礼,没有炫目的豪华盛宴,但是有爱深藏穿行于彼此心间,从最初的相遇,到执子之手,到生死相隔,直至天堂重逢。
爱迪遇见的第二个人是上尉,爱迪参军时的直接领导,他们一起回憶了逃离战俘营的过程,他们成功逃离时因为愤怒而决定放火烧了谷仓,爱迪在火光中看见人影,拼命往里冲想进去救人,后来因为腿受伤而放弃。上尉告诉爱迪,是他开枪打伤了爱迪的腿,爱迪听了很生气,认为上尉毁了他的生活,而上尉却救了他的命,也实现了自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承诺。上尉后来为了救所有队员而被地雷炸死。他们参与的战争本身就是一个集体牺牲。为什么牺牲?上尉说是因为“忠诚”。从这个角度看,牺牲不是损失,不应恐惧,反而应该追寻,因为你所追求的东西会在牺牲中自然显现。自我牺牲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不是惋惜,而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每当觉得自己失去什么时,不要患得患失,一味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之中。抬起头,向周围看看,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更加宝贵的东西。爱迪与上尉的天堂会面为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爱迪失去了一条腿,换来了生命,上尉失去了生命,换来了战友的生命,生命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过程,当你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其实你并没有失去它,只不过将它传递给了另一个人。
从战俘营逃离后放火烧毁谷仓时,爱迪恍惚中看见大火中有个人影,却未能救出她,爱迪在天堂里碰到的最后一个人是个全身烧伤的女孩塔拉,她死于爱迪放的那场火,爱迪给她洗去了身上的伤疤,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洗去心中的愧疚。困扰他一辈子的噩梦终于找到了答案。爱迪亲手抚平了小女孩的伤疤,同时也抚平了自己那颗充满负罪感的心灵,他的心再没有了沉重的包裹,他变得无比轻松。
是小女孩让爱迪迷失,又是她把爱迪带入了天堂。小女孩原谅了他,并带他看了游乐场被救出的另一个女孩,爱迪死后一直追问的问题“小女孩有没有得救”也有了答案。也许冥冥之中有着注定,爱迪无意间葬送的生命,也最终用生命救了另一个女孩,不能不感叹生与死的万千联系。人生的终极课程是自我救赎,人活一世,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别人。对自我的救赎,是人一辈子真正需要追寻的东西。能够直指内心最深处的私密,才能打破捆绑一生的梦魇,在天堂得到解脱。
蓝皮人教会爱迪生命的意义,上尉用自我牺牲的死换来了别人的生,鲁比用自己的所见化解了爱迪对父亲的恨,玛格丽特则让爱迪回味着爱和婚礼那一段最美的时光,最终对塔拉的洗礼让爱迪从半生中的痛苦悔恨里解脱出来。他们逐一向爱迪讲述和解释了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河底的卵石,一个牵连一个。整个故事就是人一生的缩影,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都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用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每个时期应该懂得的道理。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书清新自然,不是要引起人们对死的恐惧,而是给予读者以生的启迪,以其独到的视角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天堂景象。这是一个关于“天堂之旅”的故事,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同类型小说。在这个故事中,天堂里会有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并为你解答人生最后疑问的五个人。他们会告诉你: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