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肤浅的工作模式

2017-08-13 20:41波波夫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罗琳白领深度

波波夫

肤浅工作模式统治了当下的办公室。

在现代企业中,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比体力劳动者复杂,衡量个体对公司创造的具体价值也变得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劳者未必多得、能者未必高薪”,职场人普遍存在疲倦、挫败和无望感。大批白领在温饱线上挣扎,勤劳而不富有。

这可能是许多办公室人正在遭遇的陷阱,却又无法扭转局势,摆脱这种令人沮丧的肤浅工作。

卡尔?纽波特在大学毕业之后的10年,完成了一系列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出版了4本畅销书,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且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获得终身教职。

纽波特把这些都归功于自己不随大流的“深度工作法”:他不上Twitter,也不上Facebook,甚至很少回复电子邮件,他的官方网站是没有留个人邮件地址的。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工作日很少工作到下午6点,周末也很少加班或充电。

他这样总结自己深度学习的经验:“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精心挑选的深度工作展开,确实无法避免的肤浅活动则拆分成小块,在日程的间隙完成。每天三四个小时,每周五天没有任何打扰、精心安排地专注工作,带来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产出。”

此外,“从下班回家至第二天清晨工作日这段时间,我几乎不碰电脑(只有写博客例外)……远离生活中的干扰,缓和了似乎在日益侵蚀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心智能量。”因为,高度关注容易帮助人们进入心流状态,产生极高的效率和愉悦感。

“深度工作法”的核心,其实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特定工作,而不是每隔5分钟微信群聊、刷朋友圈,点击新蹦出来的邮件。他在调研美国常春藤盟校的超高分研究生时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通常比低一个等级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短。

纽波特由此提出价值创造公式:高价值产出=高度专注×时间。

纽波特推荐了“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把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所有其他的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要像禁欲主义者一样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

但能够如此自由调配时间的人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在公司上班的白领们,纽波特也提供一些建议——

培养固定的习惯

对于普通人来说,进入深度工作时,应该首先明确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工作开始后明确工作的原则,比如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者每隔30分钟设定必须完成的目标。你还要思考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可以从一杯咖啡开始。

要有大手笔

J.K.罗琳在2007年冬,写作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压力超大,糟糕的是她发现在自己家书房里越来越难以全神贯注。一会儿是擦玻璃的来了,一会儿是孩子哭闹,最后她决定入住爱丁堡市中心开销不菲的巴尔默勒尔酒店,从这栋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窗口可以眺望爱丁堡城堡,而那正是罗琳写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灵感之源。

不过应用这些大手笔改变环境的都是大咖居多,并非每个人都住得起奢侈的酒店。但这样做的关键是,依靠改变环境来创造一个严肃关注的氛围。比如,你可以拔掉家里网线,拉上窗帘,停止接收快遞。

制造安逸的时光

“刻意练习理论”倡导者安德斯?埃里克森发现,对于新手来说,一天一小时左右的高度专注已经是极限。对于专家来说,这一上限也不过是四个小时。因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稀缺的,也是容易疲倦的。荷兰心理学家艾普?迪克斯特修斯研究发现,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的头脑,从而有可能面对最复杂的职业挑战。

对于白领来说,如果说有摆脱勤劳而不富有陷阱的捷径,那就是尽快从肤浅工作模式切换到深度工作模式,显著提升劳动价值。

猜你喜欢
罗琳白领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迷你插画:给蚂蚁的明信片
一线城市白领青年怎么住
小白领的搞笑生活
实用白领
惹爱上身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