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章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

2017-08-13 16:10郭晔马骏杰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7年2期
关键词:吉尔伯特群岛日军

郭晔 马骏杰

日军守将说,美军派一百万人一百年也休想拿下。

美军血的教训,被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的各登陆战役反复借鉴。

1943年,美军最高领导层决定以中太平洋为主要战略进攻方向,西南太平洋为次要战略进攻方向,两个进攻方向“双管齐下”,相互支援、掩护,分散日军兵力,为加速太平洋战争进程创造条件。吉尔伯特群岛被定为下一个目标。群岛上的塔拉瓦岛俨然是一座大型堡垒。身经百战的美陆战2师作为登陆主力,起初并未将该岛放在眼里。但登陆作战计划最初几乎失败,美军在这里伤亡惨重,战斗到筋疲力尽。

日本在太平洋形成三條岛链,企图以此消耗美国

进入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经过中途岛、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岛等战役,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夺取了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工业潜力的全面动员,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部队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使其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至1943年秋,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已拥有航母11艘、护航航母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9艘、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66艘、运输舰29艘以及大量的登陆作战舰只。同时美军最高领导层经过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讨论,决定以中太平洋为主要战略进攻方向,西南太平洋为次要战略进攻方向,“双管齐下”。两个进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护;又可以分散日军兵力,使其难以判明美军的主要进攻方向。

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岛链,组织起坚固防御。第一条岛链从南到北依次是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阿留申群岛;第二條岛链依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链依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势,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军舰队,并适时出动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体面的媾和。——曾有一个日本海军的将军感慨地说:“这些岛屿就像是为日本度身定做的。”

1943年9月27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命令,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以塔拉瓦岛、阿贝马马岛和马金岛为作战目标。

美军潜艇拍摄岛屿完整海岸线,抓到日军漏洞

吉尔伯特群岛位于东经173度至175度,马绍尔群岛东南、所罗门群岛东北,横跨赤道,正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中间,是由16个珊瑚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约430平方公里,这些岛礁土壤贫瘠,加上雨水和海水的冲刷,几乎没有什么植被。但珊瑚砂质的地质,地形平坦,几乎每个岛屿都适宜建设机场。据战前最后一次人口统计,吉尔伯特群岛有土著人2.6万,白人和华人约100人,人口密度是太平洋各群岛之最。

吉尔伯特群岛原为英国殖民地,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了该群岛的主要岛屿,并在塔拉瓦岛修建机场,在马金岛建立了水上飞机基地。起先日军对于吉尔伯特群岛并不重视,守备部队也不多,美军1942年8月曾以潜艇运送一支小分队袭击马金岛,才引起日军警觉,随即开始向该群岛调集人员和物资,大力修建机场和防御工事。1943年7月,日军第4舰队第3巡防区司令柴崎惠次少将受命上岛,负责统一指挥该群岛防务。柴崎以塔拉瓦岛和马金岛为重点组织防御,他一面加紧构筑防御工事,一面加强对部队的作战训练,使守备部队的抗登陆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塔拉瓦岛,守备部队包括工程兵部队共约4600人,其中主力是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横须贺陆战队和管井武男中佐的第7佐世保陆战队,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很强。配备203毫米火炮4门、140毫米火炮9门、81毫米火炮6门、127毫米高射炮4门、75毫米高射炮8门、75毫米山炮12门、坦克14辆。柴崎考虑到岛屿面积狭小,所以采取滩头防御,在海滩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锥障碍物、带刺铁丝网和木制栅栏,防御工事用椰子树木和珊瑚砂覆盖,有的则用混凝土和钢板加固。所有火炮掩体均用钢板和厚珊瑚砂石覆盖,只有以406毫米重炮发射延时引信炮弹直接命中才能摧毁。全岛工事经过长达15个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其坚固程度完全可以用铜墙铁壁来形容。柴崎因此夸口,就是用一百万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马金岛的防御相对比较薄弱,包括工程兵部队和航空基地勤务人员,总共约690人,其中受过正规战斗训练的很少,仅240余人,配备81毫米火炮6门、75毫米高射炮3门、37毫米野炮6门。

日军在阿贝马马岛刚开始设防,在美军发动进攻时,只有海军观通站,守备兵力仅25人。

尽管日军地面防御工事完备,但海空力量几乎没有。整个群岛没有一艘军舰,航空兵只有一架战斗机和四架水上飞机,其中唯一的一架“零式”战斗机,也因缺乏零部件而无法起飞。

美军参战部队是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第5舰队,投入作战的各种舰船约230艘,其中航母11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58艘、大型登陆舰船50余艘。作战飞机约1300架,其中舰载机920架,岸基飞机中B—24“解放者”重轰炸机约100架。

1943年8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陆军步兵第27师调归第5舰队,准备用于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还将两个海军陆战队守备营和一个陆军守备营共7600人调归第5舰队,准备担负被攻占岛屿的守备任务。上述地面作战部队编为第5两栖军,由霍兰·史密斯少将任军长,分别集结于夏威夷、新西兰、萨摩亚和埃利斯等地备战。

早从1943年夏季起,美军就已经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先通过原先在吉尔伯特群岛居住过的英国人,了解水文、潮汐、地形等情况。从珍珠港出发的“舡鱼”号潜艇于9月25日到达吉尔伯特群岛,利用在潜望镜上安装的照相机对塔拉瓦岛、马金岛和阿贝马马岛进行了照相侦察,将三个岛屿的海岸线完整拍摄下来,并实地勘察了接近岛屿的航道,修正了旧海图上的不正确之处。

尽管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所罗门群岛得到了很多实战经验,但登陆塔拉瓦岛这样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坚固设防的岛屿,还是第一次。美军在装备和训练等诸方面还存在极大缺陷。

装备上,没有登陆战专用的指挥舰,只能用旧战列舰凑数,例如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的旗舰“马里兰”号战列舰,曾在偷袭珍珠港中遭到重创,虽然已经修复,但舱室太小,容纳不下编队司令部全体人员,而且通信设备非常差,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齐射所产生的震动和压力,就会使其失灵。登陆作战时能越过珊瑚,将人员物资送上岸的装备就是履带登陆车,也就是LVT两栖车,其中LVT—1两栖車数量少,装甲薄,速度慢,又没有武备。而LVT—2两栖车性能虽比LVT—1有提高,但数量更少,驾驶员也没有完全掌握操纵技术。单兵使用的肩负式电台,体积大,又不防水,难以适应艰巨的登陆战斗。登陆艇也没安装火箭炮,无法在登陆艇突击抢滩时提供不间断的随伴火力支援。

训练上,海军没有进行过舰炮摧毁点状目标精确射击训练;舰载机飞行员只进行过攻击军舰训练,缺乏对地攻击训练;地面作战部队中的陆战2师虽然在瓜岛战役中表现不凡,但在新西兰长达七个月的休整中,主要进行的是丛林战训练,没有进行过岛屿两栖登陆训练;陆军的步兵27师更是着重于陆军的常规训练,没有与海军陆战队的战术相融合。而且参战部队集结地区,北起夏威夷,南到新西兰,距离遥远,没有举行过全程协同演练,无论地面部队中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还是陆、海、空军三军的协同都不够默契。上述这些缺陷,就埋下了美军在塔拉瓦岛伤亡惨重的隐患。

密集的攻击前奏

11月初,美军南太平洋部队发起了布干维尔岛登陆,日军联合舰队立即南下迎战,结果遭受了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当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开始登陆时,日军联合舰队因元气大伤而无力组织反击,吉尔伯特群岛的守军除了自身力量外,支援兵力就只有马绍尔群岛的近百架飞机了。

11月初,美军参战的地面部队第27步兵师和陆战2师分别在夏威夷的毛伊岛、卡胡拉韦岛和新赫里布底的埃法特岛进行了临战前的登陆演习。

11月10日,北部登陆编队从珍珠港出发,驶向吉尔伯特。第50特混编队的第1、第2大队也于同日离开珍珠港,向吉尔伯特群岛进发。

11月13日,南部登陆编队从埃法特岛出发,前往吉尔伯特。

11月14日,临时转归南太平洋的第50特混编队第3、第4大队在圣埃斯皮里图岛进行了补给后,先后出发北上归建参战。

与此同时,第57特混编队即岸基航空兵部队,对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日军机场进行了连续七天的空袭,以压制日军航空兵力,保障登陆编队的航渡安全。

11月18日,第50特混编队的四个大队陆续到达吉尔伯特群岛附近海域,第1大队在北面展開,负责拦截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南下的海空支援;第2大队在马金岛附近展开,负责夺取马金岛地区的制空权;第3大队在塔拉瓦岛附近展开,夺取塔拉瓦岛地区的制空权;第4大队在西面展开,以阻截日军从瑙鲁岛的海空支援。

11月19日,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舰载机大举出动,对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瑙鲁岛进行了全面的航空火力打击。

美军遭受日军自杀式袭击惊恐不已

马金岛位于吉尔伯特群岛最北端,由十个岛礁组成,其中最大的岛礁是布塔里塔里岛。该岛形状就像一个长柄铁锤,锤头部分长约5.6公里,锤柄部分长约17.7公里,锤柄筑有东西两道横穿岛礁的防坦克暗壕,把锤柄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夹在防坦克暗壕中间的地段,长2742米,宽366米,是日军防御工事集中的主要地区。日军在岛上建有宽30米长75米的水上飞机滑行道,作为水上飞机基地,还建有码头等舰船停泊设施。守军共约690人,其中工程兵部队340人,航空地勤人员110人,战斗部队仅240人。

美军虽然知道马金岛不是日军的防守重点,其防御比起塔拉瓦岛,薄弱多了,但对在该岛的登陆作战还是比较重视,由第5两栖部队司令特纳亲自指挥战斗,主要考虑到马金岛距离马绍尔群岛最近,距米利岛仅350公里,距贾卢伊特岛也只有460公里。特纳担心这两个岛屿上的日军航空兵会前来袭击,要求部队速战速决,争取一天结束战斗,以使海上支援登陆的军舰尽快撤离。

担负登陆作战的是步兵第27师的第165团和第105团的一个营,共约6400人,与守军相比,占有9:1的绝对优势。尽管如此,特纳仍不相信陆军的战斗力,调来陆战2师的一个团作为预备队。史密斯师长则一心想把仗打好,为陆军争光。

11月20日凌晨,登陆编队驶抵马金岛附近海域。5时40分,舰炮火力支援大队的战列舰开始弹射校射飞机。6时,6艘满载登陆部队的运输舰到达距离马金岛西海岸5000余米海域,开始组织部队换乘登陆艇和LVT两栖车。6时20分,舰载机飞临岛礁上空,进行直接空中火力准备。6时40分,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舰炮火力支援大队开始实施舰炮火力准备,猛烈的炮击一直持续到8时24分,马金岛完全被硝烟和烈火包围,日军没有任何还击,美军只是“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的主炮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43人丧生,19人受伤。

美军在两个方向的登陆均告成功,仍可以迅速向纵深推进,分割日军防御,尽快占领全岛。但参战的陆军部队习惯于炮火掩护下推进,一遇到日军阻击,有时甚至只是几个日军的狙击手,就停滞不前,等待炮火将阻击的日军消灭后再前进。

日军在岛上建有大量的机枪火力点和永备发射点,美军的推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由于舰炮火力的精度不高,无法有效摧毁日军的地下掩体,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坦克。但坦克手却只肯接受远在其他地方的指挥官,不愿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指挥,步兵165团的团长只好亲自前去和坦克兵商量,却被日军的狙击手打死,这是美军在地面战斗中阵亡的最高军衔的军官,由于地面部队失去了指挥,更是难以前进。

天黑前,除了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其余的军舰都退出了礁湖。整个夜晚,岛上的美军不断遭受日军的渗透袭扰,惊恐不安,彻夜不得安宁。

11月21日,美军的战斗依然没有起色,空中支援由于敌我双方战线混杂,难以有效实施,有一次“企业”号航母的舰载机投下的炸弹就落在美军头上,造成了3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样美军的推进更为缓慢,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史密斯少将来到27师师部,亲自督战,也无济于事。

11月22日,战斗仍在继续,美军步步进逼,所占领的地区逐渐扩大。入夜后,日军发动了最后的大规模自杀冲锋,他们先点燃爆竹,以吸引美军注意,再驱赶当地的土著人在前充当“挡箭牌”,冲向美军的战线,在混战中,日军死50余人,美军死3人,伤25人,终于粉碎了日军的反击。这是日军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反击。

11月23日13时,27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宣布占领马金岛。在马金岛登陆战中,美军地面部队阵亡64人,伤152人,伤亡并不大,但在没有遇到日军激烈抵抗的情况下,依然打了三天,整个作战拖泥带水,毫无生气,虽胜无光。加上海军11月24日凌晨在马金岛海域“科利斯姆湾”号护航航母被日军“伊—175”号潜艇击沉,包括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大队长马林尼克斯海军少将在内约650名舰员阵亡,以及“密西西比”号战列舰在舰炮准备时炮塔爆炸所导致的伤亡,美军的伤亡总数高达死757人,伤171人,超过了日军。

日军在马金岛的守军阵亡585人,被俘105人,被俘人员中有104个朝鲜籍的工程兵,只有1人是战斗部队。

“日本兵现在应该死光了”

塔拉瓦岛位于赤道以北148公里,在马金岛以南约185公里,是一个三角形的珊瑚环礁,中间是礁湖,东、南两边分别长约33公里和22公里,是一连串的珊瑚岛礁,西边则是连绵不断的暗礁,中间有两条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在南面最西边的岛礁是塔拉瓦岛最大的岛礁——比托岛,该岛形似一只水鸟,一条长4500米的长堤就像是水鸟的一只脚,一直通往礁湖,全岛长3700米,宽从450米到540米不等,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是日军在塔拉瓦岛最重要的防御核心岛屿,在岛中部筑有机场,机场跑道长1400米,宽60米,是日军在该群岛唯一的轰炸机机场。日军在比托岛经过十五个月的努力修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守军是柴崎少将亲自指挥的4000余人,大多是日本海军陆战队中的精锐之师。

美军在塔拉瓦岛登陆的是陆战2师,该师曾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经受过战火考验,表现不凡。瓜岛战役结束后,转到新西兰休整长达七个月,官兵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早已厌倦了枯燥的训练,渴望早日在战场上一展身手;另一方面对宁静美丽的新西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有些人还在当地结婚成家。

11月19日15时,登陆编队到达塔拉瓦岛东南海域,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少将召集随军记者举行记者招待会,希尔对舰炮和舰载机的火力十分信任,声称要把塔拉瓦岛从地图上一举抹掉,言下之意登陆部队遭遇的抵抗会很微弱,登陆将会像度假的游客漫步海灘一样輕松,一旁的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少将插嘴补充道:“请记住,当海军陆战队队员与敌人短兵相接时,唯一的盔甲是身上的卡叽布军装!”日落前,南部登陆编队所有军舰在塔拉瓦岛东南海域集合完毕,一起向登陆地域进发。

11月20日凌晨,陆战2师吃过了传统的出征早餐——新西兰牛排鸡蛋,随后检查装具,准备出战。

1943年11月20日黎明,朦胧的下弦月在云中时隐时现。

4时,各登陆运输舰开始放下小型登陆工具。5时零5分,“马里兰”号战列舰弹射舰载校射飞机,虽然“米德”号驱逐舰同时施放烟雾进行掩护,但弹射起飞的火光还是被日军发现,日军海岸炮随即开始射击,希尔立即下令还击,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主炮开始齐射,猛烈的炮火将小小的比托岛几乎全部笼罩,但日军的海岸炮还在不断射击,而且越来越准,希尔只得指挥军舰转移阵位,以便进行反炮火射击。5时45分,不知什么原因舰载机并没有按计划准时飞来,由于希尔的旗舰“马里兰”号的通信设备在进行了两次主炮齐射后就失灵了,也就无法询问催促航空火力支援大队。6时15分,从三艘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终于来到了,此时比托岛上已经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由于美军进行舰炮射击时使用的都是爆破弹,将岛上炸得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飞行员根本看不清地面目标,加上舰炮火力相当密集,在这种情况下飞机进行低空精确攻击十分危险,因此舰载机的对地攻击只进行了短短七分钟就匆匆结束。舰炮火力准备继续进行,在两个多小时中,美军共发射了3000多发炮弹,小小的比托岛几乎每平方米都承受了一吨的炮弹,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岛上似乎不可能再有生物存活。

《时代周刊》的随军记者罗伯特·谢罗德回忆道:“(当时)我相信没有什么人能在这种毁灭性的炮火下生存下来……日本兵现在应该死光了。”

他错了。贝蒂欧岛上吸收力极强的珊瑚沙和椰树降低了炮弹的杀伤力,平坦而又坚固的地面使炮弹落在上面成了跳弹,所以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多大伤亡。

但美军大大高估了炮火准备的效果,日军大多数工事特别是火炮掩体都深藏在地下,美军缺乏对岸上点状目标射击的经验,速度太快,以致炮弹爆炸的烟雾遮掩了目标,虽然看起来烈焰浓烟,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此大规模火力准备的唯一成效就是将日军的通信线路全部炸断,使其指挥部与各部队之间的联系全部中断。

美军在实施舰炮火力准备的同时,“追踪”号和“必需”号两艘扫雷舰清扫并标示出安全进入礁湖的航道,引导“林哥德”号和“达希尔”号驱逐舰驶入礁湖进行近距射击,接着“阿希兰”号船坞登陆舰也驶入礁湖。

6时19分,希尔见日军海岸炮仍在射击,并对进入的船坞登陆舰构成了极大威胁,便命令登陆舰退到日军海岸炮射程之外待命。

陆战2师前三个登陆波全是由新型的LVT—2两栖车组成,分别是48辆、24辆和21辆,于7时零7分完成换乘,LVT—2两栖车必须先到达距出发线6400米的集合区,整顿队形后再以六分钟的间隔向5500米外代号“红一”、“红二”和“红三”的三个滩头冲击,其中在“红一”滩头登陆的是陆战2团的第3营,营长是金特尔少校,“红二”滩头登陆的是陆战2团的第2营,营长是艾米中校,“红三”滩头登陆的是陆战8团的第2营,营长是劳克中校,登陆总指挥是陆战2团团长肖普上校。

由于负责标示航道的“追踪”号扫雷舰在作业时与日军海岸炮进行炮战,所以标定出的航道偏西,加大了LVT—2两栖车到达集合区的距离。而LVT—2两栖车的驾驶员都是新手,因此两栖车的航行速度比预定计划要慢,加上当时礁湖里正刮着强劲的西风,更是给LVT—2两栖车的行动带来巨大困难。直到8时25分,两栖车才到达出发线,比计划整整晚了四十分钟,希尔眼看无法按计划于8时30分登陆,便将预定登陆时间从8时30分推迟到8时45分,后又再推迟到9时。因此美军舰炮曾于8时35分开始向纵深延伸射击,后又重新轰击海滩,8时55分才再次向纵深延伸射击,而此时,LVT—2两栖车仍在礁湖的风浪中苦苦挣扎着向前行驶。

海军的一架观察联络飞机发现两栖车无法在9时突击抢滩,便向旗舰“马里兰”号战列舰报告,可是“马里兰”号的通信设备已经失灵,没有收到这一重要报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时登陆的计划实施,9时舰载机飞临滩头,实施航空火力掩护,但由于地面上烟雾弥漫,飞行员无法看清目标,对地攻击效果极差,日军的很多工事都安然无恙,当美军飞机结束攻击飞走时,舰炮火力已向纵深延伸,滩头上出现了长达23分钟的火力间歇!这段时间已足以让日军从隐蔽部进入防御工事了。LVT—2两栖车在接近滩头时遭到了日军火力的迎头痛击!大多数两栖车中弹,失去机动能力,只有少数得以上岸,海滩上到处是燃烧的两栖车和死傷的士兵,鲜血将海水染成了红色。在“红二”滩,2营营长艾米中校高喊:“跟我来!我们要占领海滩!”话音未落,就被日军子弹击中,一头倒在海滩上。好不容易冲上岸的陆战队员都被日军密集的火力压制在大堤下,根本无法前进。第四、第五波是载有登陆兵、坦克和火炮的机械化登陆艇和车辆人员登陆艇,由于吃水比两栖车深,当时又正值退潮,无法越过珊瑚礁,考虑到海滩上急需支援,便將所运载的M—4“谢尔曼”式坦克放下水进行涉渡,结果有的坦克发动机进水而失灵,只有7辆好容易驶上海滩,其中3辆因滩头上到处是伤员而无法行动;有3辆被日军炮火和地雷击毁,还有1辆则陷在弹坑里动弹不得。登陆兵由前三个登陆波的两栖车返回来接运到浅水区,再迎着日军的枪林弹雨通过700米齐胸深的浅水区,其艰难可想而知,由于前三个波次的两栖车所剩不多,所以大部分人还滞留在珊瑚礁上。运载火炮的登陆艇无法卸载,只得后撤,等待涨潮。

陆战2团团长肖普上校在海滩上拼命寻找能用的电台,以与后方取得联系。他原是陆战2师的作战科长,刚在一星期前接替在演习中受伤的原2团团长,由于他参与制定了塔拉瓦岛的登陆计划,因此他对该岛的地形、防御等情况都非常熟悉,这对于陆战2团是不幸中的万幸。10时30分,他终于找到了一部能用的电台,立即命令团预备队第1营从红一滩上岸。但直到中午过后,才与希尔和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取得联系,报告了形势极其严重,急需增援。此时,登陆的美军只占领了纵深数米的滩头,而伤亡已经超过20%。希尔早已通过观察飞机知道海滩上情况不妙,接到肖普的报告更是大为震惊,一面命令舰炮继续猛烈射击为海滩上的部队提供炮火掩护,一面投入师预备队,同时向第5两栖部队司令特纳报告,请求调总预备队来增援。

此时,塔拉瓦之战几乎已经到了失败的边缘,——满载后续部队和重武器的登陆艇大部分被卡在珊瑚礁上,动弹不得,其余的只好在珊瑚礁外水域等待涨潮;海滩上的部队死伤枕籍,被日军的火力压得无法前进,所剩无几的两栖车来回奔波,运上补给、撤下伤员。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陆战2师充分发扬了海军陆战队特有的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尽管伤亡惨重,尽管建制已被打乱,尽管指挥员死伤大半,下级军官、军士和士兵主动组织起来,拼死冲锋。“红三”滩头,霍金斯中尉率领34名战士,用炸药包、刺刀、铁锹,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了300米,占领了滩头东侧一段长堤,取得了能展开炮兵的一块地方,炮兵立即将75毫米榴弹炮拆开,再把一块块部件运上滩头,组装起来,然后为部队提供炮火支援。霍金斯中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表彰他的英勇战绩,美军将比托岛的机场命名为霍金斯机场。

肖普将团指挥部设在刚夺取的一个日军防空洞里,他深知连接“红二”滩和“红三”滩之间栈桥的重要性,接连组织了五次攻击,最终在32架舰载机的大力支援下,才夺取了栈桥。海空军竭尽全力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4艘驱逐舰始终停在礁湖里,随时根据登陆部队的召唤进行舰炮支援,航母上的舰载机也不时出动,提供航空火力支援,至日落前先后进行了32次攻击,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就出动飞机80架次!经过殊死激战,至日落时分,美军有5000人上岸,伤亡也超过了1500人。在海滩的西部占领了正面140米,纵深450米的登陆场,东部则控制了正面600米,纵深270米的滩头。肖普命令就地构筑工事,一半人警戒,一半人休息。

入夜,美军经过一天的血战,已是筋疲力尽,弹药、饮水所剩无几,一旦日军发动大规模反击,后果难以预料。庆幸的是,日军因为通信中断,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袭扰,均被美军轻易击退。

11月21日,经过一夜补充的美军全力向前推进,扩大登陆场。午后,期盼已久的高潮终于到来了,重武器和坦克在“红一”滩和“红三”滩上岸,总预备队的陆战6团的两个营则在比托岛西侧新开辟的登陆点“绿滩”登陆,随即消灭了日军对美军军舰威胁最大的203毫米海岸炮,巡洋舰、驱逐舰驶入礁湖,在岸上火力控制组的指挥下,以越来越准确和猛烈的炮火掩护地面部队推进。陆战6团的另一个营则占领了比托岛以东的拜里仓岛礁,随即在该岛设立了105毫米火炮阵地,以猛烈炮火支援比托岛上的战斗。美军终于扭转了登陆初期的不利,开始占据上风。但日军仍在负隅顽抗,战斗的惨烈难以用语言形容。陆战2师在如此激烈的鏖战中,充分体现了一支精锐之师的风采,很多时候,士兵们都是自己组成战斗小组,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日军的火力点,其勇敢顽强,可歌可泣。至日落前,已有部队推进到比托岛的南岸。日军在美军猛烈火力下死伤惨重,隐蔽部和工事里到处是尸体和伤员,柴崎被迫将指挥部所在坑道改为临时救护所,率指挥部成员向附近坑道转移时被美军炮火击毙。

傍晚,陆战2师参谋长埃德森上校上岛,统一指挥岛上所有部队的战斗,肖普则指挥陆战2团的作战。

日军由于指挥官柴崎少将阵亡,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因而当晚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夜间反击。使岛上的美军又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夜晚。

11月22日,美军以滩头为基点,对残余日军实施夹击。塔拉瓦岛的胜负已成定局,但日军的抵抗仍在继续。美军在栈桥东侧三角形阵地遭到的抵抗最为激烈,美军炮火对该阵地足足实施了三小时的连续轰击,但步兵冲锋时仍遭到了日军火力的疯狂扫射,最后美军以机枪和迫击炮掩护两辆装甲推土机将日军坑道彻底推倒才结束了战斗。日军弹尽粮绝,很多士兵的体力和精神已经达到极限,不少人因无法忍受而自杀。

黄昏,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少将上岛,在滩头开设了师指挥所。

11月23日凌晨,被压缩在岛东部狭长地带的日军残部,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自杀性冲锋,尽管对战局已毫无作用,却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心理恐慌,5时许,日军的反击终告平息。中午过后,美军突破了日军的最后阵地,全歼了守军。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于13时12分宣布,全部占领比托岛。美军官兵从隐蔽处走了出来,欢呼胜利,然而比托岛实在太小了,根本无法容纳下陆战2师的全部人员!

此役,日军4000余守备部队,除146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被俘的人员中129人是朝鲜籍的工程兵。美军失踪阵亡1013人,伤2072人,其中海军陆战队死984人,伤2001人。

美军以巨大代价攻占比托岛后,于11月24日占领了比托岛东面的埃塔岛。29日又在阿布里基岛登陆,消灭岛上160名日军,占领该岛。至此,美军控制了塔拉瓦岛全部。

“我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战场”

11月24日,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史密斯少将登上比托岛,面对刚刚经受过残酷战火洗礼的景象,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大为震惊,他说:“我想象不出他们是如何攻占这个岛屿的,这是我见到过的防御最完备的岛屿!”结束战斗的士兵们,面容憔悴,两眼无光,看上去比他们的父辈还要苍老,经过如此严酷的战斗,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脸上没有笑容,只有劫后余生的宽慰。随后霍兰命人在两棵被炮火削秃的椰树上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和美国的星条旗,因为吉尔伯特群岛战前是英国的殖民地。

11月27日,尼米兹亲临塔拉瓦岛视察,并为有功的将士授勋。当时大量的死尸还来不及掩埋,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恶臭,面对弹痕累累、尸横遍野的战场,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感慨地说:“我从未见到过如此狰狞的战场!”他发现这场血战的激烈程度毫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着“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见到有很多日军的工事还没被猛烈炮火所摧毁,便命令太平洋舰队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来研究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尽管由于美军在塔拉瓦岛的巨大伤亡,使太平洋舰队遭致了很多批评,但无可否认,塔拉瓦岛之战美军所获取的经验,对于以后的登陆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尼米兹所说,即使不在塔拉瓦岛取得上述经验,也不免要用同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去获取。因此,塔拉瓦岛战斗被美国海军战史学家莫里逊少将形象地喻为“胜利的摇篮”。

链接

美军用八路军标准建海军陆战队

当美国人还没有从珍珠港事件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率领部队,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赢得了美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振奋了美國民众的精神,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这位军官就是海军上校埃文斯·卡尔逊。谁曾想到,卡尔逊的胜利,是灵活运用八路军游击战术的结果。

曾在中国跟随游击队翻山越岭

卡尔逊,1896年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16岁参加美国陆军。 20世纪20年代,他被派往中国。此后他几度来华,与埃德加·斯诺成为好朋友。

抗战初期,他以美国海军情报官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遇见了老朋友斯诺。斯诺将自己刚刚完成的《西行漫记》送给他。卡尔逊对红色根据地有了向往之情。他跟斯诺说:“我愿意见见你那‘神一样的人,我觉得搞清他们在西北红区怎样跟日本作战是至关重要的。”1937年12月初,卡尔逊几经周折,来到了山西八路军总部,见到了总司令朱德和政委任弼时。在此后20天的时间里,他从两位领导人那里了解了八路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游击战术,兴奋之极。

1937年12月26日,卡尔逊跟随一支八路军部队,在朱德的目送下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山西前线。这支部队过村庄,爬高山,机动穿插,巧妙迂回,每一次动作都让卡尔逊赞叹不已。一年后,这支部队中的600人组成分队,要执行一项截击日军的任务,卡尔逊毫不犹豫地跟随行动。这次任务十分艰巨,分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90多公里以外的目的地。

32个小时以后,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并出色完成了截击任务。精疲力竭的卡尔逊惊奇地发现,虽然每个戰士都极度疲惫,却没有一个掉队的。他问一个战士:“你如何能做到不掉队?”战士的回答令卡尔逊终生难忘。战士说:“如果一个人只有两条腿,他会掉队。但我除了有两条腿,还有头脑。我理解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我知道这次行动对整个战斗意味着什么。”

用八路军标准组建海军陆战队

1942年2月,太平洋战争处于最艰难时刻,回国后的卡尔逊奉美国海军之命组建一支新型的海军陆战队,专门担负袭击任务,称“袭击者”营。卡尔逊决定把这支特殊部队建设成八路军式的队伍。卡尔逊对每一个志愿者都提出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打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我们为什么而战?”

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最终,他录取了那些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为珍珠港雪耻”,“要教训日本鬼子”,“要消灭法西斯,消灭军国主义”的志愿者。

加利福尼亚的2月一场大雨过后,1000人的“袭击者”营在等待着卡尔逊的首次训话。卡尔逊的第一句话就令所有士兵大吃一惊:“我们将和你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同战斗。我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一切特权。”队伍中出现了轻微的骚动,士兵们从来没有听到长官说过这样的话,因为这些话颠倒了美国军队的生活传统。接着,卡尔逊描述了他们所要经受的训练。他说:“你们必须练得不吃饭也不睡觉,一天行军50英里以上;还必须学会在丛林中作战,用各种武器在各种可以想象得到的位置上进行射击。有那么一天,我们唯一的口粮是从日本鬼子尸体上搜寻出的食物。”最后,卡尔逊给他们讲述了那支600人八路军分队的故事。从此以后,“袭击者”营有了雄壮有力的营歌,有了体现“团结”、“协作”的口号,有了官兵同甘共苦的管理方式。卡尔逊赢得了所有官兵的信任,他被亲切地称为“老头子”。

马金岛上首战告捷

1942年8月9日,一支由美国海军潜艇组成的特遣小舰队奉命悄悄离开珍珠港基地,向西南3000公里以外的吉尔伯特群岛驶去。潜艇上载着215名“袭击者”营的官兵。

登陆后,卡尔逊将部队分成小股,与日军展开游击战。战斗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附近岛屿的日军水上飞机和零式战斗机赶来增援。卡尔逊则奔波于各个作战分队之间,用他特有的冷静和沉着,在远离基地、毫无退路的孤岛上,激起战士们战胜敌人的信心。

此次战斗,“袭击者”营以牺牲30人的代价,换取了消灭日军300余人,摧毁小型运输舰2艘,无线电站2座,水上飞机2架,破坏了全部军事设施的战果,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军的首次胜利。消息传来,美国国内一片欢腾。

猜你喜欢
吉尔伯特群岛日军
智慧群岛
裤子着火啦
试着慢一点
试着慢一点
妈妈,你是最好的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神头岭巧歼日军
被困哈哈马群岛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