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泽
(大连电子学校,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背景下,英语语言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中职学校而言,学生毕业后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敗之地,更加需要学好英语,把英语作为连通自己和需要英语能力的大型企业的桥梁。然而,从目前有关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资料来看,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项解决对策,希望为接下来的英语教学的改进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技术人才;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063-01
一、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对英语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校的教学重心主要放在技术专业课上,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以掌握技术就业为主,英语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中,英语学科的课时被任意地缩减。因此,中职学校培养出的技术人才普遍英语能力水平低,在就业竞争中不占优势。
(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
中职学校的一部分学生都是高考分数较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文化课基础也较弱。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们来到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毕业后要能够顺利就业,所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久而久之,很多中职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仅仅停留在初中水平,还有倒退现象。
(三)教学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中职学校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专业技術设备的更新上,许多中职学校都出现英语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亟待投放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对提高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起到助推作用。
(四)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是继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占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之又少,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限制了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
(五)没有能够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运用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进行英语能力锻炼的机会少,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对他们进行技能运用的重要性。
二、解决对策
(一)重视英语学科的地位
1.国际化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要重视英语的学科地位,让学生明白,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好英语很有必要。不仅要成为技能型人才,更要成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多能型人才。
2.将英语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更加方便教师将优质的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也可以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不再拘泥于黑板和书本,让课堂与时俱进。
(二)实施分层教学
1.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层次不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入学摸底考试,然后分层,将基础较好和较弱的学生分成两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将目标定位本堂课要学会基本对话中的几个句子,而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只是让他们背会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成就感,逐渐地让他们对英语学习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听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适当地运用网络图片、歌曲甚至动画来教授学生知识,比单纯的用黑板和书本讲课,更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
2.教师要多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与玩兼得,在玩中学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尽量创设与学生技术专业相关的英语环境或氛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
(四)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材
中职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外资企业,学生除了具有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能力。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师应该选取一些学生就业后会接触到的词汇和句子来重点讲授。要更加注重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能够应对外资企业要求的能力,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
(五)建立能够运用英语语言的实训场所
英语作为语言工具,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中职学校可以考虑在本校或者一些外企公司建立实践基地,或者聘请一些外企的英语类的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上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技术,一边进行英语语言实践。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应该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面对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尽快制订出相应的对策,使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成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使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颖.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韩红霞.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2(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