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先锋小说”出现时,小说界出现了另一种小说形态——“新写实主义小说”。本文将结合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震云的两部代表作——《单位》和《一地鸡毛》,探讨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精神特征,重点论述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崛起。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小说 《单位》 《一地鸡毛》生活化 异化 世俗化 反讽
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战场上陡然飘起“新写实小说”的猎猎战旗。出版于南京的大型文学杂志《钟山》在1988年10月,将“新写实小说”呈现到大众视野中。这些新写实小说,采用的是写实的创作方法,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被称为“新写实”作家的,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
二、《单位》《一地鸡毛》
(一)生活化的敘事内容
刘震云作为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新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多是以人的生存状态、命运悲剧、人性的反常与扭曲为审美观照。他将人性的沉沦、异化这一可怕的事实扩展到更加广阔的日常生活中。
《单位》和《一地鸡毛》作为两个具有连续性的小说,已被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而受到广泛关注。两篇小说描写的侧重点看似不同——一个是李小林在单位的遭遇,另一个是李小林的家庭生活——但是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世俗气息。在《一地鸡毛》中,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作品所叙述的小林的原生的生存状态。新写实小说在取材上对生活形态的日常性、世俗性内容的侧重,使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睡等被推举到本体性的地位上来。
(二)异化的人物形象
刘震云对于“单位”这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所产生的规约和销蚀的力量,做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在《单位》里,大家得了梨,不像往常舍不得吃,都开始赶紧用刀子拣最烂的剜着吃。全屋就老何像往常吃好梨一样洗洗就吃,面对大家“烂的地方不能吃,得癌”的劝阻,老何在困窘中自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烂的地方也能吃,苹果酱都是烂苹果做的!”解释如此漏洞百出,原因是老何的家庭格外困难。与此形成对比,大家分到的都是烂梨,但是原在一个办公室、现已升任副局长的老张分到的全是好梨。这让大家都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也认清了单位的现实——职位的大小和自己的物质分配是直接挂钩的。而《一地鸡毛》中,一斤豆腐变馊了之所以会变成一个家庭事件,是因为拮据的物质生活和局促的生活空间使小林的妻子积累了太多需要发泄的不满情绪。而要改变这种不如意的生活状况,小林在单位的作为和“上进”是一个关键因素。
(三)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在日常生活的打磨下,小林的妻子小李短短几年之内就由一个富有诗意、安静的女大学生变成了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了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一度豪放洒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李白”,卖起了板鸭,并且谈到过去的经历时,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日常生活就像一把钝刀子,用现实的刀刃慢慢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千人一面,异口同声,除了安逸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还有什么更高尚的理想值得去追求吗?可以看出,“新写实”作家在价值取向上普遍表现为对普通人的世俗化、市民化的生存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其特征是放弃理想,放弃人文关怀,过一种不要任何“主义”的所谓“日子”。
(四)反讽的艺术效果
对于这一世界中人们复杂的关系,他们的折磨、倾轧以及猥琐、自私、残忍的心理行为,小说采用冷静、不露声色却能感受到冷峻的批判立场的叙述方式。这种“批判”,在一些作品中以喜剧的、反讽的方式得到有力的表达。
讽刺和反讽尽管都具有一种喜剧性的外观,但讽刺在小说中必然以叙述人的道德优越感和是非观念作基础,喜剧性的外观下包含的是生命的严肃性和是非分明的批判意识;而反讽则缺乏这种道德优越感和是非观念,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叙述人不愿意扮演道义的承担者和思想的启蒙者的角色,喜剧的外观下掩藏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无可奈何之感。如《一地鸡毛》中,小林以猛干家务活来换取半夜起来看一场有马拉多纳上场的足球赛,可妻子却一板一眼地说:“家里蜂窝煤都没有了,你还要半夜起来看足球,还是累得轻!你要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我就让你半夜起来看他!”具有喜剧外观的生活片段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信息:马拉多纳球踢得再好,也不能解决小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说评论,1991(03).
[3]刘震云.磨损与丧失[J].中篇小说选刊,1991(02).[4]刘震云.写作的动因[A].官场作者的话[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
[5]张业松.新写实:回到文学自身[J].上海文学,1993(07).
[6]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J].钟山,1990(03).
[7]胡亞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刘佳佳,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