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于南方的人来说,对北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多少是浅薄的,有的只是从书里品读北国秋的余味,秋的姿态。真切地品味北国秋的清凉,秋的意境和秋的风味早已萌动于心了。此次北国之旅,使我与北国之秋有一次风趣的邂逅。于情,于景,北国秋之余味深深拨动我的心弦,使我深受感触,因作此小文以记之。
——题记
凡在南方生活久了的人,对于北方的秋一定没有多少感受,比如像我。品味南方的秋意,秋的姿态,总感觉不到十足的美味,或看不饱,或尝不透。对于北国秋的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从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意境,早已萌动于心了。
这次有机会北上了。乘坐慢速的火车从南宁到沈阳,一路向北,颠颠簸簸,其中沿线最深的感触算是北国的秋天了。沿途一路,凭窗远望缓缓掠过的草木,早晨披上一层厚厚的霜,即使是碧叶充盈,也不似南方的柔润。蔚蓝的天空,迎面吹拂的清风,多少带点萧杀之意,或缺乏南方湿润的气味。到东北的时候已近三秋,即使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也得披上外套,不像南方短衣衬衫。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但我总想观赏秋那含苞半露的秋态,品尝那半醉状态时沉香的秋意,抑或领略北国秋的意境。
一次差池的邂逅,让我更深地感触到北国秋的情趣。入学不久,张院长组织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环城旅行。本是规定班里所有女生参加,但因女生有出缺,我作为男替补队员参加了这次旅行。下午一时,我们乘坐大巴车沿着市区向郊外缓缓而行。凭窗望去,朦朦胧胧的天空,远山近村都隐入缥缈的世界,参差不齐;辽阔的平原边崖,若隐若现,仿佛飘摇在阆苑蓬岛。沿道杨柳,长条婆娑;矮松密林,碧藤绿萝皆作赭色,遥望宛如峰峦的流苏。车慢慢地向前行驶,窗外的景物缓缓地往后推移。张院长热情洋溢地介绍,谈古道今,天南地北,使人陶然入醉。
我们将车停在一个大水库边,期间有自由活动半个钟头。下车来到水榭湖边,凭栏望去,对面一片淡绿微黄的小山。山上茂密的矮松林,一道斜晖映照,如披上金黃的长衫,盈盈闪闪;湖中岸上绿树倒垂,掩映湖面,水光树色,幻成一片碧绿的琉璃。沿山眺望,湖面蛇形盘绕,一片深蓝;若是站于其间,辨不清是天色还是水色。倒影的小山沿着湖面旋转,青石绝壁,拔地参天;水流曲折澄澈,水声泠泠成韵。湛蓝的半空中,三五只水鸟骞然掠波飞去,激起层层涟漪。湖里的颜色是那样地湛蓝,湛蓝而透出光泽;轻轻皱起的微波是那样地恬静,逶逶迤迤,有道不尽的温柔闲适;这里的秋水胜似春江的柔波,碧水的春潭;这里的秋波胜似“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范成大《眼儿媚》)的柔媚。这种细腻风光的湖面,仿佛一位大家闺秀,那眉黛青颦的姿态,增进她的几分温柔优雅。
望着天水一色的长空中嵌着三五只活蹦乱跳的生灵,仿佛点缀着寥廓的画卷。我们大家或坐在水榭亭上促膝交谈,或凭栏桥上观看垂钓,或独立榭栏遥对着碧水蓝天凝思。不知不觉半个钟头的时间已到,我们返回车上。回望碧蓝的长空,阒静的湖面,视线随着车速逐渐地移开。道旁耸立着枝叶繁茂的树木,于枝叶中,透出星般的残阳;几根尖细且长的秋草随风摇曳,疏疏落落的影子洒在路上,犹如零零的笔墨。望去,树愈远愈暗,路愈远愈窄,天愈遠愈低,那幽静、凄清的画卷只能于烟波幻象深处得仿佛。
南国之秋,步履轻盈悠漫,那浩空中的明月,那碧水里的秋潮,那漫山上的野草,那静潭出水的残荷……色彩不浓,秋味不永。而北国之秋的情趣更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对于北国之秋的邂逅,我不敢吟咏更多的歌颂与悲啼,其“声在树间”,我只是静静地倾听而罢!
(作者简介:杨智雄,男,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