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学生良好坐姿的培养不仅是保证学生良好读书写字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是保护学生视力,提升学生身体仪态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持久写字兴趣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学习更加透彻,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书法方面的造诣奠定基础。通过对学生良好坐姿以及持久写字兴趣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以及持久的写字兴趣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学生;良好坐姿;持久写字兴趣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坐姿以及持久的写字兴趣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良好的身体发育状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坐姿以及持久的写字兴趣培养。
一、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身体骨骼韧性极强,但是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习惯的影响或者外力的冲击导致骨骼变形,从而使得学生的身体难以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者肌肉疲劳等情况[1]。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坐着听讲或者写字,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坐姿,那么极容易使学生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坐姿还与学生的视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坐姿不正确导致眼睛出现视疲劳,长时间发展必然会使得视力下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习惯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行动中也需要以身作则,保持正确的坐姿,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讲解不良坐姿可能会带来的危害,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引导下,教师的提醒下,以及自身对不良后果的忌惮下能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兴趣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但是在信息时代下,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键盘,对汉字的书写能力逐渐的降低,这种情况使得我们更应该提高对小学生书写能力的重视。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兴趣需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所以教师需要在学生入学后,为学生讲明书写的正确姿势,以及练就一手好字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片书法展示园地,将书写比较好的学生的作品粘贴到书法展示园地中,同时每周更新一次,而且连续五周蝉联在列的学生将获得教师的小红花奖励,如果能够坚持连续一学期都在书法展示园地中进行展示,那么将会获得更高的物质奖励,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写字的兴趣,同时学生们为了能够获得荣誉和奖励也会自主的练习汉字书写。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书写习惯,在上课的板书以及为学生批改的试卷和作业中都需要保证字体的规范性,做到以身作则。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们的书写坐姿,将腰挺直、头放正,眼睛与桌面呈直角,视距书本30厘米作为提醒语时刻的提醒学生,如果有学生的坐姿不合格,则给予唱歌或者表演其他节目的惩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除了班级的书写评比外,学校还可以以每个学年为单位进行书法评比,获得学校书法评比前三名的同学可以获得图书、钢笔以及学校的纪念册等奖品的奖励,虽然这些奖品的价格不高,但是其发挥的价值却很大,能够更好的激励学生练习书法,培养学生的书法书写兴趣。书法的练习不是朝夕可成的,必须要能够持之以恒,所以在激励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上学校和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书法的书写兴趣,进而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三、反复练习,家校合作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良好的坐姿和书写习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反复练习并不是让学生自行不断的书写,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标准书写姿势的视频,让学生对握笔姿势、坐姿等进行模仿。然后再采用教师亲自示范的形式,使学生对教师的姿势进行模仿,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兴趣。最后由学生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自行进行书写,教师为学生们的书写姿势进行点评,给予能够保持良好坐姿和书写习惯的学生一定的肯定,同时对无法保持良好坐姿或书写习惯不规范的学生一定的激励,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一对一的指导,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以采用为家长发送正确书写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使家长了解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而在家庭中也能够注意对学生正确坐姿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坐姿以及持久的写字兴趣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習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视力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都需要加入到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中,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持之以恒的督促以及反复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以及写字兴趣。
参考文献:
[1]瞿文琦.激发浓厚写字兴趣,养成良好写字习惯——浅谈小学写字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
[2]孔防丽.激发浓厚写字兴趣,养成良好写字习惯[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